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评估1998年我国制定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的划分方案的控制效果,并为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行的和现实的二氧化硫各污染排放源排放量的分配方案,本文做出了我国1995年准确、完整的二氧化硫网格排放量资料,并且将高架源和低架源区分开来;根据现有资料应用两种方案估算了2000年二氧化硫网格排放量资料;依照国家控制目标预测估算了2005年二氧化硫网格排放量资料;利用三维型污染物长距离输送模式模拟并研究了各年我国大陆的硫沉降量和近地面SO2浓度;计算分析了我国各年的超临界负荷区和硫超临界负荷量;最后,建立了目标排放量的分配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分配结果进行了模拟分析。 我国‘两控区’划分基准年(1995)硫沉降的模拟结果表明:我国存在着五个大范围的硫沉降高值中心,它们分别在四川盆地、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我国中部的山西省。模拟分析了422个排放源的硫沉降量分布,确定了各个排放源和受体的定量关系,分析了我国二氧化硫主要排放城市的硫沉降特征。 模拟分析了按照‘两控区’方案实施后,我国的硫沉降和SO2浓度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高方案计算的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1995年相比减少5.5%的情况下,模拟的我国大陆的硫沉降量下降了6.2%。2000年低方案计算的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1995年相比减少了21.4%,在我国大陆的硫沉降量下降了17%。对于排放量较少的省,排放量的减少对该地区的硫沉降的影响不明显;说明对于排放量较大的省,硫沉降的减少主要依赖于该省本地源的消减。2005年预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与1995年相比减少了28.4%,在我国大陆的硫沉降量下降了24.7%。 1995年我国的超临界负荷区的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32.7%,我国的超临界负荷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我国中部的山西和河南西部、华北、东北东部、华中的两湖地区、西南中南部、华南沿海地区以及福建省。按照‘两控区’的划分方案和目标排放量实施后,全国硫超临界负荷总量有12%—35.3%的减少,而超临界负荷区域面积只能减少0.3%—6.9%,超临界负荷区域面积减少的非常有限。 在充分考虑了特定源和特定受体的关系后,建立了目标排放量的分配模型。在全国总排放量不变、各省区排放量不变以及国家重点控制高架源排放量不变的情况下,硫沉降超临界负荷总量可以减少12.7%,超临界负荷区域面积可以减少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