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虎龙杂交斑幼鱼为研究对象,评估饲料中不同赖氨酸和蛋氨酸水平对其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肠道形态学和免疫的影响,并进一步确定虎龙杂交斑幼鱼对赖氨酸和蛋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实验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饲料赖氨酸水平对虎龙杂交斑幼鱼生长、饲料效率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了六组等氮(占干物质的53.5%)、等脂(占干物质的7%)饲料,其中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74%、2.18%、2.94%、3.28%、3.66%和3.99%,每组饲料用天冬氨酸和甘氨酸(1:1)替代赖氨酸以平衡饲料粗蛋白含量。选择初均重11.44±0.07g的实验鱼随机分为六组,每组三个平行,每缸15尾鱼,每日饱食投喂两次(8:00和16:30),生长实验周期为8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饲料赖氨酸水平对实验鱼的增重率(WG%)有显著影响,摄食1.74%赖氨酸饲料实验鱼的WG%显著低于摄食其他水平赖氨酸饲料实验鱼。摄食1.74%赖氨酸饲料实验鱼的每日饲料摄入量(DFI)显著高于其他饲料处理组。各饲料处理组实验鱼的饲料效率(FE)、蛋白质效率(PER)和蛋白质增长值(PPV)的变化趋势与WG%相似。肝体比(HSI)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的增加而降低。摄食1.74%赖氨酸饲料实验鱼全鱼、肌肉和肝脏的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饲料处理组。与其他饲料处理组相比,摄食1.74%赖氨酸饲料实验鱼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雷帕霉素靶蛋白(TOR)和核糖体蛋白S6激酶多肽1(S6K1)的相对mRNA表达水平较低。最后以WG%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分析可得虎龙杂交斑幼鱼的最适赖氨酸需求量为占饲料干重的2.16%(占饲料蛋白4.05%)。2.饲料蛋氨酸水平对虎龙杂交斑幼鱼生长、饲料利用、肠道组织学、抗氧化和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连续开展了两个独立的实验来研究饲料蛋氨酸水平对虎龙杂交斑幼鱼生长、饲料利用、肠道形态学、抗氧化和免疫的影响。实验一设计了七组等氮(占干物质的49.6%)、等脂(占干物质的7%)饲料,胱氨酸水平恒定为0.69%(占饲料蛋白1.39%),饲料蛋氨酸水平分别为 0.56%、0.89%、1.20%、1.62%、1.89%、2.22%和 2.62%,每组饲料用丙氨酸替代蛋氨酸以平衡饲料粗蛋白含量。选择初均重10.61±0.05g的实验鱼随机分为七组,每组三个平行,每缸15尾鱼,每日饱食投喂两次(8:00和16:30),生长实验周期为6周。实验二选择初均重16.83±0.08g的实验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三个平行,每缸20尾鱼。两组实验鱼分别使用实验一中生长最差(0.56%)和最佳(1.89%)的两组饲料进行饲养,待实验鱼的WG%有显著差异后进行72小时铜胁迫实验。实验一结果表明,虎龙杂交斑幼鱼的成活率、生长、饲料利用、肠道形态、抗氧化和免疫力均受到饲料蛋氨酸的显著影响。摄食0.56%蛋氨酸饲料实验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饲料处理组。各组实验鱼的WG%、FE、PER和PPV随着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饲料蛋氨酸水平为1.89%时达到峰值,继续上升到2.22%时开始下降。与其他饲料处理组相比,摄食0.56%蛋氨酸饲料实验鱼的DFI最高。摄食1.89%蛋氨酸饲料实验鱼全肠的皱襞长度(hF)、皱襞宽度(wF)、肠上皮细胞高度(hE)、微绒毛长度(hMV)均高于其他饲料处理组,但前肠和中肠的hMV值略低于2.22%蛋氨酸组。此外,摄食1.89%蛋氨酸饲料实验鱼的垂体生长激素(GH)、肝脏生长激素受体1(GHR1)、IGF-1、TOR、S6K1基因的相对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实验饲料处理组。与其他饲料处理组相比,摄食1.89%蛋氨酸饲料实验鱼的血清溶菌酶(LZM)和免疫球蛋白M(IgM)浓度最高。综上所述,以WG%、FE、PER和PPV为评价指标,胱氨酸水平恒定为0.69%(占饲料蛋白1.39%)的情况下,根据二次曲线模型求得虎龙杂交斑幼鱼最适饲料蛋氨酸需求量为占饲料干重的1.88-1.91%(占饲料蛋白3.79-3.85%)。实验二结果表明,养殖2周后,摄食1.89%蛋氨酸饲料实验鱼WG%显著高于0.56%蛋氨酸组。环境铜胁迫72小时后,摄食1.89%蛋氨酸饲料实验鱼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LZM和IgM浓度以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相对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0.56%蛋氨酸组。当饲料蛋氨酸水平低至0.56%时,虎龙杂交斑的存活率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