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印象管理理论,主要探讨在微博公共场域下,名人的公共影响力是何以实现的。本研究将公共影响力定义为在公共领域对公共事件产生的影响力,其本质是舆论影响力。尝试理清拥有不同社会身份、不同粉丝数的名人在微博平台上进行公共形象塑造,获取公共影响力的过程和结果。从理论上,探索印象管理与公共影响力的关系,即公共参与中印象管理"行为-效果"的研究;从现实上,研究微博名人在公共参与中的能力与责任的关系。结果显示,微博名人的印象管理行为对公共影响力的作用显著。在议题策略上,微博名人都对灾难性议题表现出一致关注,但同时,各类名人又有自己的议题偏向和影响力偏向,这样的偏向导致了不同身份的名人在不同议题上的影响力分化;在内容策略上,公共事件中的印象管理不再以逢迎讨好、能力展示为主,而是更多地使用舆论传播与情感抒发策略。基于公共传播维度的印象管理策略与日常传播存在较大差异。在表达策略上,转发+评论是微博名人最常用的表达模式,对公共影响力的作用也最大。除此之外,图片策略、话题标签策略等,也可以显著微博名人的提高公共影响。从公共意识上看,媒体精英的公共参与度最高,公共意识最强;网络红人与娱乐明星的公共意识最弱。在以往研究中通常认为媒体精英、公共知识分子和商界精英等精英群体是最具公共意识的一类人,但在本文研究中却发现,政府官员对公共事件的参与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公共意识仅次于与媒体精英。研究发现,在微博公共参与中,微博名人的能力与责任之间出现断裂。一方面,公共影响力的关键性因素仍然是粉丝数量,那些有能力对公共事务产生影响者通常是拥有较多粉丝的名人,如娱乐明星、网络红人等。虽然公共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参与度,但影响力远不及拥有大量粉丝数的名人。另一方面,有能力的名人公共意识并不强,粉丝数越多,公共意识反而更低。观众给予名人的不仅仅是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还有舆论压力。庞大的粉丝数并不能激发名人的公共参与热情,反而导致其在公共事件中选择性失语与发言。那些能力较弱的名人的公共表达欲望更为强烈,通过频繁地关注、参与公共事件,来提高自身的公共影响力。能力与责任的断裂使那些真正具有公共意识的人在公共事务上得不到回应,但通过不断地进行公共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公共影响力,弥合断裂沟。主要体现在策略性地运用的印象管理,在不同种类的议题上进行公共参与,形成公共影响力的议题分化。换言之,在微博公共场域中,怎么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在于观众的基础,以及对公共议题、公共事件的选择。最后,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一些探索性研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尝试建立公共影响力的初创模型,以期引导微博名人的公共影响力塑造、增强其公共性,对构建微博公共空间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