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南次海盆及其陆缘的演化扩张——基于MCS/OBS结果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tianfeip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在回顾了前人针对南海构造演化开展的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南海地质演化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大陆张裂和海底扩张模式开展了地球物理研究工作。  南海是研究边缘海演化的天然实验室,但是过去,由于受制于进口仪器的束缚,很久以来,南海都没有一条完整的穿越洋盆的海底地震探测剖面。由于过去大部分的OBS探测剖面集中于南海北部,影响了我们深入认识海底扩张、大陆张裂过程以及南海的形成与演化。本文利用国产海底地震仪器研制成功后的第一条深海地震测深剖面数据,开展了南海西南次海盆深部结构的广角地震探测研究工作,对认识该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本文在对国内外海底地震数据处理方法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国产海底地震仪的数据处理流程,并给出了相应的数据棋盘格分辨率恢复评价方法。  对首条穿越南海洋盆的海底地震仪广角地震剖面(880km)数据与空间重力异常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反演,得到了西南次海盆及其陆缘地区的P波速结构和密度结构模型。经过不确定性分析,认为反演结果的分辨率可以实现研究目标。  在此基础上,结合2009年-2011年同一剖面的多道地震数据处理,开展了解释工作,并结合反射地震、折射地震和重力数据共同完成综合地球物理反演,弥补了单一方法在COT区反演结果存在多解性的不足。北部陆缘的下地壳速度横向变化较大,最大P波速度在6.9km s-1,表明大陆张裂的岩浆底侵并不存在;莫霍面的深度在西南次海盆洋壳区为11km,北部陆缘的陆壳—洋壳转换带地区达到了22km,南部陆缘为25km,显示出西南次海盆陆壳破裂与岩石圈的拉张具有非对称性。  论文还讨论了南海西南次海盆及其陆缘的演化过程,给出了从海盆拉张到张裂、再到洋盆扩张六个阶段的演化模式并综合地震地层学和重力反演的结果,讨论了西南次海盆在海底扩张前的张裂模式和扩张后的物质的横向变化,为大陆经过多期次拉张减薄并转换到海底扩张的模式的讨论提供了新的地球物理证据。本文认为:西南次海盆经过多期次拉张减薄后,下地壳屈服强度持续降低,使岩石圈上地幔先于地壳发生减薄;减薄中心的持续移动造成了海底扩张前的张裂为非对称性,并推测随后发生的海底扩张也很有可能呈现非对称性。
其他文献
本论文工作主要围绕航天器的充电效应展开,同时涉及到空间高能电子环境诱发的深层介质充电效应和空间等离子体环境诱发的表面充电效应研究;在深层介质充电效应方面,基于充电
目前英国、法国、荷兰、土耳其等30余个国家表达了积极的参展意向10月20日,在第21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简称MIF展)上,北京世园局常务副局长周剑平在2016北京·澳门合作
随着全球模式的研究逐渐认识到需要通过参数化来描述重力波的影响,重力波活动的空间、时间变化及其(波长、相速等)特性的定量观测和建模成了活跃的研究领域。但是,目前一系列的观
作者采集了东北地区8个台站及湖北ENH台三种仪器(CDSN的宽频带仪器,SK和DK-1)记录的近400条地震资料,利用近台站P-SV转换波,在完成对模拟资料的数字采样,将DK-1的弧形记录调
该论文对航天器发射升空期间近地电环境的数值计算总是进行了探讨,首次对近地面空间的电学环境建立了静态电模型,然后引入模拟电荷方法对地面复杂地形及其上建筑物表面上的电
期刊
曹禺早在1936年曾直截了当地说:“《雷雨》确实用时间太多,删了首尾,还要演上4小时余,如若再加上‘序幕’和‘尾声’,不知又要观众厌倦多少时刻。我曾经为着演出‘序幕’和‘尾声
该文综合了从1992年以来作者参与国家八五生大基金项目"日地系统能量传输过程研究"所作的有关工作,系统介绍了作者和其他研究人员一起建立的二维时变半球热层--电离层耦合模
该文运用射线跟踪方法研究重力波的传播特性,重点分析了真实大气中重力波的方向滤波效应.首先,通过将Navier-Stokes方程线性化,推导了真实大气中重力波的色散关系,并在弱耗条
地震勘探是寻找油气等化石能源的主要手段。地震偏移成像是地震勘探中的关键环节,偏移成像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地震勘探的成败。为了得到优质的偏移成像剖面,需要提供尽可能精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