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的成像率及该法定位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准确性,并与传统的定位胎儿脊髓圆锥的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方法进行对比有无优势。资料与方法连续选取自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来我院超声科接受常规中孕期超声系统筛查的单胎妊娠孕妇318例,年龄18-43岁。胎儿孕20-28周,平均孕周为23周±2.7天。采用GE Voluson E8三维超声诊断仪、经腹二维及经腹三维容积探头存储二维数据或三维容积数据后,使用GE 4DView软件进行离线分析。获取318例胎儿的常规产科超声检查后,对胎儿进行脊髓圆锥位置定位时,分别采用二维腰骶前突定位法、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和三维椎体骨骼成像法获取并储存图像;由3位具有5年工作经验的医师在不同时间对所储存图像在离线软件上进行盲法计数两次,当计数不一致时以2位医生结合一致的结果为准,记录每种方法所定位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追踪并记录胎儿生产或引产后超声结局。将318例胎儿分为正常组与异常组,其中异常组胎儿按有无发生脊髓栓系分为脊髓栓系组和非脊髓栓系组。(1)分析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所定位的正常组胎儿脊髓圆锥的位置与孕周的关系,利用双向有序属性不同分组资料的线性趋势χ2检验研究分析其位置与孕周是否存在线性变化趋势;(2)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比较正常组与异常组胎儿在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与二维腰骶关节前突定位法及三维椎体骨骼成像法之间的成像率是否存在差别;(3)对比三种方法对胎儿正常组及异常组包括脊髓栓系和非脊髓栓系的诊断,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比较三种方法之间的诊断率是否存在差别。结果(1)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318例胎儿,包括正常组共276例;异常组共42例,异常组分为两组,包括11例脊髓栓系和31例非脊髓栓系的胎儿。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共成功定位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共306例,包括正常组成功267例,异常组成功39例;二维腰骶关节前突定位法共成功292例,包括正常组258例,异常组34例;三维椎体骨骼成像法共成功310例,包括正常组270例,异常组40例。(2)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定位的正常组胎儿的脊髓圆锥在中孕期均位于L3及以上,以L2和L2.5为主。对该法定位的正常组胎儿脊髓圆锥的位置与孕周的关系做统计学分析,利用双向有序属性不同分组资料的线性趋势χ2检验得出:线性回归分量有统计学意义(χ2=75.80,P=0.000),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 correlation)为0.552(P=0.000),说明该法定位的正常组胎儿脊髓圆锥的位置与孕周的关系呈线性关系,中孕期正常组胎儿CM的位置可随孕周的增长而升高。(3)三种方法的胎儿对于正常组和异常组胎儿脊柱及CM图像获取的成功率的分析,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调整检验水准α’=0.05/4=0.0125,结果显示:三种方法在正常组胎儿CM的图像获取(2=7.39,P=0.025)和异常组胎儿CM的图像获取(2=5.32,P=0.0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三种方法均能较好的获取胎儿脊柱和脊髓圆锥的图像。(4)三种方法对于定位276例正常组胎儿CM位置诊断正确率的分析,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进行诊断正确率的差异对比,调整检验水准α’=0.05/4=0.0125,结果显示:正常组胎儿CM位置的诊断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2,P=0.284),即三种方法对于正常组胎儿CM位置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5)三种方法对11例脊髓栓系的异常组胎儿的CM位置诊断正确率的分析,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2检验进行诊断正确率的差异对比,调整检验水准α’=0.05/4=0.012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2,P=0.543),即三种方法对于异常组脊髓栓系的胎儿CM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6)三种方法对31例非脊髓栓系的异常组患儿的CM位置诊断正确率的分析,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2检验进行正确率的差异对比,调整检验水准α’=0.05/4=0.012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7,P=0.007),即新方法对于异常组非脊髓栓系的胎儿CM位置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正确率。结论产前超声在评估胎儿CM位置上具有优势,本研究所采用的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具有较高的成像率,在定位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及诊断脊髓栓系亦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正常组胎儿及脊髓栓系异常组胎儿中,上述三种方法均能较好的定位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在非脊髓栓系异常组胎儿中,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较传统的二维和三维超声定位法更有优势,不易定位出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发现胎儿脊髓和脊柱的异常,仍需采用多种方法的结合来综合评估其位置,且在发现胎儿圆锥位置低时,应仔细扫查骶尾部及其内软组织,如超声不能确诊时,应结合其他方法如MRI或动态观察来协助诊断,以提高胎儿CM位置判断的准确性和早期诊断脊髓栓系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