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连市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十二五”规划显示,根据1956—2007年水文资料的分析,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1.09亿m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65m3(按2010年常住人口计),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4。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沿海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的用水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水资源供需矛盾也在加剧。为全面评估大连市的水资源状况并给市内经济和社会活动提供安全的水资源环境,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评估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本文在水贫困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大连市实际状况,并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从水资源状况(Resources),供水设施状况(Access),资源使用状况(Use),资源使用能力(Capacity)和水环境状况(Environment)5个方面构建大连市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水贫困是一个从低值向高值演变的过程,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时可为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设定理想解,通过综合测度评价指标与理想解的距离评价水贫困状况。基于多目标决策分析的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法可实现这一目标,但传统TOPSIS法的各评价指标权重相同,无法体现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本文运用熵权改进的TOPSIS模型对大连市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确定和综合结果测算。水贫困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的问题,其同其他事物一样在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本文将最大熵原理应用到模糊识别模型的计算中,以最大程度地消除水贫困各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在研究期内的大连市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中,地表水供水量、地下水供水量、其他水源供水量、供水管道长度、农业机械占所占权重最大(>0.05),说明这些指标是影响大连市水贫困的基础要素;而降水量变化率、自来水收益村数比例、林牧渔畜用水量等指标所占比重最小(<0.01),说明这几项指标是缓解水贫困问题的潜力因子。研究期内大连市水贫困综合评价值从0.249上升到0.314,表明水贫困状况逐步改善。再次,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对大连市水贫困发展状况进行动态演变分析,文中核密度曲线,从形状上看,并未出现明显的双峰分布;从位置上看,整体向右偏移,波峰对应的水贫困得分逐渐上升;从峰度上看,在2012-2013年出现了尖峰型,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和2014-2015年为宽峰型,表明大连市水贫困状况分布并未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的特征,全市水贫困状况正逐步好转。从空间分布来看,大连市水贫困最严重的地区是金州区、旅顺口区和长海县,原因是水资源自然禀赋差,且经济发展水平低。水贫困风险最小的地区是甘井子区、沙河口区和西岗区。最后,本文将障碍度模型引入水贫困分析,对大连市水贫困展开延伸性研究,探寻阻碍大连市水贫困问题的主要障碍因子。从指标层障碍度看,具有普遍影响大连市水贫困状况的障碍指标(频数不小于5)依次为公共厕所(A3)、自来水受益村数(A2)、建成区绿地覆盖率(E5)、地表水供给量(R1)、地下水供给量(R2)和年末从业人员比例(C3)。影响大连市水贫困评价(频数不小于3)的障碍指标在资源、设施、能力、使用和环境5系统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2.5%、26.25%、18.75%、15%和16.25%,说明影响大连市水贫困问题的主要障碍指标在各子系统中分布相对均衡。因此,各地区在应对水贫困问题时,应统筹兼顾地实现各子系统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大连市水贫困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大连市水贫困治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