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后踝骨折的轴位“骨折线地图”,描述其骨折线的分布规律,对Lauge-Hansen分型中后踝骨折的细节进行补充,为临床手术治疗及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后踝骨折提供参考。通过测量后踝骨折块关节面积、踝骨折块的高度、长度、宽度建立多元回归方程评估后踝面积大小,以其能发现一种快速、简便而精确评估后踝骨折块的方法。方法:广东省中医院2015-2018年踝关节骨折涉及后踝骨折并行CT检查患者共47例,将CT数据图像进行处理,绘制相应的骨折线地图,根据Lauge-Hansen分型分类描述其骨折线分布的规律。将螺旋CT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三维重建图像测量关节面损伤面积、后踝骨折块的高度、长度以及宽度,建立后踝骨折相关量化指标的数据库,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建立评估后踝骨折块面积的相关回归方程。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结合骨折线地图特点进行探讨其相关规律。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旋后外旋IV、III度分型的后踝骨折线主要集中分布在踝关节后外侧结构。在例数相对较少的旋前外旋IV度骨折线多起于后外侧并延伸至后内侧结构。在Haraguchi分型的II型中后踝骨折块面积占比较大。相关数据分析表明骨折块的高度、长度以及宽度与后踝骨折块面积的大小存在呈正相关。结论:后踝骨折面积受后踩骨折的高度、长度、宽度以及Haraguchi分型影响,为后踝骨折的治疗策略选择提供重要的线索。临床上旋后外旋IV、III度分型的后踝骨折线主要集中分布在踝关节后外侧结构。在例数相对较少的旋前外旋IV度骨折线多起于后外侧并延伸至后内侧结构。治疗上,若行中医正骨手法复位,需重视后外侧结构的复位,针对少数旋前外旋IV度骨折骨折线贯穿整个后踝结构,需根据骨折线走形正确选择复位手法及固定策略。对于Haraguchi II型后踝骨折应高度警惕,必要时根据二维CT测量其高度、长度以及宽度进一步预测其后踝面积的大小,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本研究通过CT的二维平面数据建立其与三维测量的面积大小的多元回归方程,建立了快速、简便而精确评估后踝骨折块的面积的回归方程。同时,通过CT及三维重建对骨折块的形态、大小、移位程度、并对其骨折线进行描绘,对Lauge-Hansen分型涉及后踝骨折的细节进行补充,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其骨折的临床特点,有利于手术或中医手法复位策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