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四川盆地上奥陶统宝塔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及室内、宏观及微观的研究方法,以构造地质学研究盆地构造背景、以地层学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以及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地球化学等测试方法,开展对宝塔组碳酸盐岩岩石学、沉积相及成岩作用的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根据不同岩性发育厚度的百分比,可将四川盆地奥陶系宝塔组划分为生屑微晶灰岩(59.9%)、含生屑微晶灰岩(30.4%)、微晶生屑灰岩(8.8%)及重结晶灰岩(0.6%);地化特征方面,δ13C值介于-0.95~2.76‰之间,均值为1.25‰,δ18O值介于-11.42~-5.52‰之间,均值为-8.24‰。(2).成岩作用的研究表明,压实作用是宝塔组地层最为发育的成岩作用类型,在全区广泛发育。另外,在破裂作用和充填作用中,通过阴极发光测试,在“斑块”及裂缝中均见两期充注过程,电子探针测试表明,发亮红者Fe2+/Mn2+<7,为大气淡水参与的流体充注过程,而发暗红光者Fe2+/Mn2+>7,为深部流体参与的充注过程。其他成岩作用中,重结晶作用在北部剖面大量发育,溶蚀作用发育程度在全区均较弱;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贡献不同,建设性成岩作用有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有重结晶作用、压实作用及充填作用;利用地化数据对成岩环境的判断及成岩作用类型的研究,划分研究区成岩序列。(3).通过对盆地周缘及内部共13个剖面的野外观测及相应薄片的室内鉴定,详细研究了上奥陶统宝塔组的相标志,可识别宝塔组发育缓坡相,亚相中,中缓坡亚相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内缓坡亚相在盆地发育较少,微相中,滩间海微相主要发育于宝塔组上部,而颗粒滩微相主要发育于宝塔组下部。由碳、氧同位素计算的古盐度指数Z>120,指示成岩环境盐度较高,基本符合正常海相碳酸盐岩标准,古温度计算值介于40.13~70.91℃之间,反映了温暖炎热的古气候环境;微量元素测试中,宝塔组底层样品Sr/Ba<1,中上部Sr/Ba>1。综合各项研究成果表明,自中奥陶世始,盆地开始第二次海平面升降旋回,至宝塔组沉积期,原始台地沉积已被淹没,转变为缓坡沉积环境;(4).四川盆地奥陶系储层有利分布区共划分为三类,I类有利勘探区位于盆地南部,面积约3.2×104km2,孔隙度均值1.45%,II类有利勘探区位于盆地北部,面积约1.1×104km2,孔隙度均值1.28%,III有利勘探区位于盆地东部,面积约0.4×104km2,孔隙度均值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