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触诊的方法初步探究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上肢的结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及经筋受累情况,并选取高频结筋病灶点作为针刺治疗的切入点,以便针灸工作者可快捷准确定位病灶,减少针刺数目,并能进一步验证结筋病灶点治疗本病的疗效,为经筋医学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并为针灸临床选点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对9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上肢经筋循行进行触诊检查,依次为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将触诊结果录入Excel软件进行整理,再采用SPSS17.0进行频次统计分析。2.根据上述纳入病例,按病志号抽签的方法抽取60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20例、经穴组20例和经筋组20例。康复组采用康复治疗。经穴组选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八邪等穴针刺治疗,康复训练同康复组。经筋组选取触诊所得的结筋病灶点针刺治疗,重点选取肩髃次、肩髎次、肩峰、举肩次、肩内陵次、抬肩次、天宗次、肩贞次、臑俞次、肩痛点、臑会次,康复训练同康复组。连续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1.96例研究对象中,出现频次超过20次,按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肩髃次(50.00%)、肩髎次(43.75%)、肩峰(31.25%)、举肩次(31.25%)、肩内陵次(30.21%)、抬肩次(29.17%)、天宗次(26.04%)、肩贞次(23.96%)、臑俞次(23.96%)、肩痛点次(22.92%)、臑会次(22.92%)。2.在所有受累经筋证型中,太阳+少阳经筋型与少阳+阳明经筋型所占比例最高,各占11.5%;其次为少阳+阳明+太阴经筋型,占7.3%;手阳明经筋型、阳明+太阴经筋型、太阴+厥阴经筋型、阳明+太阴+厥阴经筋型、少阳+阳明+太阴+厥阴经筋型所占比例相同,各占6.3%。3.经筋组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到100%;经穴组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到75%;康复组显效0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到50%。三组患者上肢VAS、Fugl-Meyer(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但经筋组优于经穴组和康复组,临床疗效显著(P<0.05)。结论:1.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通过触诊检查总结后发现,高频结筋病灶点从高到低依次为肩髃次、肩髎次、肩峰、举肩次、肩内陵次、抬肩次、天宗次、肩贞次、臑俞次、肩痛点、臑会次。2.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患者两条经筋同时受累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手太阳+手少阳经筋型和手少阳+手阳明经筋型。3.针刺结筋病灶点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患肢疼痛情况,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