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城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动力。在新常态经济下,中国政府重新定义城镇化战略,以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序推进人口转移,旨在将城镇化打造成为更具创造力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具有配置资源、分散风险和信息处理等功能,能够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缺口,进而加快城镇化进程。因此,为保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升城镇化进程中配置资源的效率,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一直成为研究热点。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效率为侧重点对中国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关系进行再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理论,结合中国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历史和现状,初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从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关系出发,在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下,本文对金融发展支持城镇化的传导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金融系统的不完全客观性将导致金融发展支持城镇化的效率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包括金融相关率、金融机构贷款增速、中长期贷款比重、直接融资和投资转化率的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包括非农业人口占年末总人口比重、产业比率、非农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地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中国金融发展支持城镇化的效率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静态分析方面,2006-2012年中国31各省市的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是有效的,且在时间维度上效率值呈现上下波动,以及空间维度上效率均值分布不均,即这种效率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在动态分析方面,2006-2012年年中国31个省市tfpch指数为0.971,其中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的指数均大于1、金融结构的指数小于1,说明金融发展中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层面对城镇化的作用是有效的,金融结构成为低效的主要原因;从区域维度看,2006-2012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tfpch指数分别为0.981、0.991、0.994,说明三大区域金融发展支持城镇化的作用是低效的,但是中西部地区的有效性高于东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