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青光眼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致盲眼病,对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损失较大,青光眼所造成的视功能损害依然是防盲治盲工作的重点,本研究针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是否适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探讨,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来我院眼科医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46眼,其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14眼,急性发作期16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6眼,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指标: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前房角、前房深度、眼压、视野、眼底情况等指标。前房角检查应用房角镜结合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应用UBM测量前房深度,应用Goldma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全自动电脑视野计Humphrey740i进行视野检查。随访时间:为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最佳矫正视力: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14眼,急性发作期13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3眼,共40眼(86.96%)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P<0.01),其中32眼(69.56%)矫正视力>0.5,Mann-WhitneyU检验术前、术后视力比较Z=-5.09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前房角:46眼(100%)房角关闭情况均有程度不等的开放。术后32眼房角完全开放,关闭范围(0°~90°)8眼,关闭范围(90°~180°)6眼;术后组间房角比较,急闭房角的开放程度优于慢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房角关闭范围比较,Z=-8.20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中央前房深度:46眼术后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显著增加。14眼急闭临床前期术前中央前房深度平均(2.4±0.05)mm,术后增加至(4.08±0.34)mm,P=0.0000;16眼急闭发作期术前中央前房深度平均(2.34±0.05)mm,术后增加至(3.95±0.14)mn,P=0.0000;16眼慢闭术前中央前房深度平均(2.8±0.11)mm,术后增加至(4.13±0.15)mn,P=0.0000。分别比较三组术前、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组间中央前房深度比较,F=0.838,P=0.6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眼压:46眼术后眼压均比术前有所下降。急闭临床前期14眼入院时眼压平均(19.03±2.67)mmHg,术后6月平均眼压(14.72±0.63)nmHg,(P=0.001);急闭发作期16眼入院时眼压平均(46.80±9.86)mmHg,术后6月平均眼压(15.34±0.91)mmHg,(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闭16眼入院时眼压平均(28.94±7.34)mmHg,术后6月平均眼压(14.47±1.52)mmHg,(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眼压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不仅可以使前房角开放、降低眼压、提高视力,而且避免了由滤过手术造成的浅前房、脉络膜脱离及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