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是常见的室内害虫之一,能够携带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多种病原体传播疾病;另一方面德国小蠊的分泌物或死亡虫体能够导致机体过敏;同时其为杂食性昆虫,而且扩散较快,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目前主要采用化学药物防制德国小蠊,随着化学药物的不断运用,使用药物品种单一,用药频繁,德国小蠊生活世代又较短,其抗药性问题日渐突出,受到广泛关注。拟除虫菊酯是一种仿生类农药,因其具有快速击倒,杀虫效能高,在环境中低残留及对人畜等非靶生物低毒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农业害虫和卫生害虫的防制。目前的研究表明尽管使用拟除虫菊酯防制昆虫见效快,但其对昆虫产生抗性的速度也快。国内相关报导表明德国小蠊对其产生的抗性也已达几十倍。因此如何防制已产生抗性的德国小蠊,如何早期监测抗性的产生已刻不容缓。对其抗性机理的研究发现,除了代谢抗性外,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kdr)也是一个主要的抗性机理。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kdr表型与昆虫钠通道蛋白ⅡS6—ⅡS6区亮氨酸被苯丙氨酸的替代有关。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报导。因此对kdr开展相关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我国该抗性的特征,并且可为早期监测抗性产生及研究抗性的产生和发展,合理使用现有杀虫剂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获得的结果如下: 1.对在北京部分地区现场采集的德国小蠊不同品系用果酱瓶药膜法进行抗性测定。采集到的JFX株、AHQ株、XCL株、LFB株、DTL株和JYX株抗性系数RR50分别为2.13、3.86、6.31、8.70、5.07和3.36,均大于2,表明北京部分地区德国小蠊野外品系已经对氯菊酯产生不同程度抗性,其中XCL株、LFB株抗性系数较高。德国小嵘对氯菊醋击倒抗性与基因频率关系的研究中文摘要2.使用抗性较高的LFB株个体进行钠离子通道n 54一nS6区击倒抗性基因片段 的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了钠离子通道n 54一n 56区部分序列片 段,片段长度为162bP,经与GeneBank中德国小镰钠通道序列和实验室养殖 的敏感株序列比较,证实存在L993F突变,该突变是引起击倒抗性的典型点 突变。表明在北京地区的德国小镰LFB株中存在击倒抗性。3.建立了用于德国小镰击倒抗性点突变检测的等位基因特异 PCR法(PcR a功LPlification of speeifie allele,PASA)。结果显示德国小镰LFB株(40个体) 和JFX株(47个体)中RR个体分别为5,0;55个体分别为22,41;RS个 体分别为13,6。抗性频率RR、RS、55比例分别为1 2.5%和0、32.5%和12.8%、 55%和87 .2%,抗性基因频率分别为2.88%和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