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大城市发展迅速。传统的城市“蔓延式”扩张存在一系列弊端而饱受指责,另建新城式的城市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重要空间战略。为深入认识新城发展的背景、特征、动力,把握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跳出就“新城论新城”的局部视野,避开城市规划“蓝图设计”思路,以北京为案例区,以3个重点新城和11个普通新城为研究对象,应用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从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城市用地扩张和城市房地产市场等视角,梳理北京新城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特征,揭示新城发展的动力机制。
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既是新城发展的缘由,也是新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的影响因素。北京呈现显著的圈层结构,这种结构带来了中心城拥挤等城市问题,并产生了一系列“疏散”导向的城市规划与城市政策,新一轮新城战略亦是这种历史方针的延续。然而这种圈层结构呈现一种不平衡的演化态势:人口向郊区疏散,经济功能中心极化。主城区内部空间也存在的显著的不平衡格局;北城明显优于南城,中轴线为就业低谷区,全市14个就业中心6个以轴带格局布局于城西,8个以东单为中心呈扇形结构布局于城东。
北京新城发展是一个高速度、高强度、高效益,又伴随着用地零碎、功能支撑相对不足的过程。在发展“速度”与“质量”两个方面均呈现着明显的加速趋势:新城地域尤其是顺义、通州、亦庄三大重点新城已成为城镇空间扩张重心,人口、经济密度比重较低的城市发展新区圈层在用地总量上却已然领先,更加剧了空间结构的不平衡;新城地域建设强度、地价房价均在近年来实现快速提升,土地与住房建设强度几与主城相当,新城地价更呈现爆发式增长,房价则增速相对稳定且与主城相近。
研究关注新城政策、空间结构、空间要素三类主要影响因素对新城发展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因素作用机制差异明显:新城政策方面,三大重点新城区位显著推动了城镇用地扩张但对建设强度以及地价房价均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就业中心区位作用也仅体现在对用地扩张的推动作用,市中心和新城中心则分别在2004年前后带动城镇扩张,并对房价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空间要素方面,公交、机场能显著推动用地扩张并有效提升地域建设强度,地铁则是提升房地产价格的关键要素,自然要素、房地产属性因素影响与传统认知基本一致。
研究发展新城发展机制与全市域、主城区差异明显。通过三类空间的分别研究,发现城市空间结构、区域空间要素两类因素对不同地域的用地扩张、建设强度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制存在显著区别。在地域发展过程中需依托相应空间区位,采取不同设施建设方针引导空间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