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一味追求,使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本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面临着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区域差距扩大、公平与效率对抗等问题。问题症结在于资源的空间配置上,长期形成并仍在持续的行政区经济使得人口、经济活动并非以区域的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为依据。而行政区边界与生态系统的边界大相径庭,行政区间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使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严重割裂和破坏。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并不只是其自身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其他关联区域,是区域关系、区域外部性问题。区域外部性是区域间联系性的一个研究视角,也是地理学区域研究的重要方向。论文从生态脆弱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发展演化入手,着重分析了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困境,在建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外部性的研究视角来剖析我国的生态脆弱地区,并从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两方面深入剖析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外部性问题,而后提出外部性内化机制及克服区域外部性的思路与政策。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从限制开发区的提出、产权区域制度、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复杂的区际关系矛盾交待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从国外、国内两个层面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区域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综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之后,得出了论文的技术路线。第二章界定了生态脆弱地区的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与类型,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农业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方面阐述生态脆弱地区的一般社会经济特征,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问题从长期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开始重视和现在高度重视等阶段进行分析。第三章探讨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困境。认为生态脆弱地区受到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其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未来发展状况将不容乐观,会严重阻碍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生态移民和产业发展两个方面探讨生态脆弱地区由于发展权缺失而面临的发展困境;长期陷入了PPE怪圈的桎梏当中,生态贫困压力巨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人-地关系”中矛盾的一方面越来越发展。第四章对区域外部性的相关理论尤其是产权区域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阐明生态脆弱地区的“产权区域”特征、产权区域的外部影响、产权区域外部影响的“外部性”特征以及生态脆弱地区面临的区域外部性问题,为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五章从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两方面探讨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外部性问题,指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且通过地理媒介的运动,将某一经济区域的内在变化传导到区域外部,如若对其发展进行限制是对其参与市场竞争权利的“剥夺”;生态建设可以创造新的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外部生态服务效益,但其成本和效益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没有很好的体现,造成区域之间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失衡,以及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成本分担上不易克服的冲突。第六章从前述的基础理论出发,根据外部性内化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克服区域外部性的思路与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