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踝臂指数及卒中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评价踝臂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及数量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预防。方法:2008年7月~2009年12月连续收集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缺血性卒中患者104例,所有病例均行CT血管成像(CTA)或核磁血管成像(MRA)、颈动脉彩超(CDUS)、经颅多普勒(TCD)确定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试验法(NASCET)分成四组: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按照TCD收缩期血流速度判断分成四组: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按照患者狭窄血管支数的不同分为无狭窄组、1支血管狭窄组、2支血管狭窄组、3支及以上血管狭窄组。记录所有患者的常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糖尿病史等及血液学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测量身高、体重、上肢及下肢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踝臂指数(ABI)。结果:1.电子血压计与台式血压计测定肱动脉的血压值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电子血压计和多普勒超声测定的四肢血压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两种方法所测的双侧ABI值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好。2.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其中仅有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45.19%)高于仅有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23.08%)。3.按照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ABI进行方差分析,组间未见差异(P=0.31>0.05)。4.按照颅外动脉狭窄程度和ABI进行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进行两组间比较后发现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间无统计学上差异,重度狭窄和其他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5.按照病变支数与ABI进行方差分析,并进行两组间比较,无血管狭窄的患者和存在血管狭窄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血管狭窄的ABI值要小于正常组。但在有1支和2支病变患者组无统计学差异,而在3支以上病变患者组同无狭窄组、1支、2支病变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绘制ABI对3支或以上病变预测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78.6±0.078)(95%可信区间为0.72~0.86,P<0.001),说明ABI对三支或以上病变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ABI<0.9是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常采用的PAD的诊断标准,若以此为截断值预测颅内、外动脉狭窄三支或以上病变具有很高的特异度,相对较好的敏感度和准确度。结论:1.电子血压计可以作为检查ABI的一种方法。2.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动脉狭窄要高多于颅内动脉狭窄。3.ABI和颅内动脉狭窄无关,和重度颅外动脉狭窄有关,和病变支数相关,对三支或以上血管狭窄有着较高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