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粮食主产区也是我国主要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输出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仅关系到粮食主产区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主产区农民的增收,同时,还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产生影响。
本研究主要的目标是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宏微观基本情况,分析转移农村劳动力非农工资收入水平及其带回家中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转移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地域选择决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探讨了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了以下研究内容:
第一,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研究的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是我国主要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区,每年约有近1.2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但是,目前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水平仍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主要表现在,转移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依然很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仍然很大。同时,转移农村劳动力仍然以男性为主,且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转移主要以省外国内转移和本地转移为主,且从事的行业儿乎包括了二、三产业的所有行业。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兼业型转移为主,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第二,测算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计算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剩余劳动力总规模约在1亿人左右。
第三,分析转移农村劳动力非农工资收入和带回家中收入的决定,以及就业地域格局选择问题。结果表明转移劳动力的年龄、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等对其非农工资收入有重要影响,而转移劳动力带回家中的收入主要受其非农工资收入的影响。而在就业地域选择方面,年龄较小、文化水平越高以及所在村外出务工人数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更加可能在异地就业。
第四,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粮食主产区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并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没有减少,二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另外,主产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及农民抗风险能力有较大帮助,但是,由于非农收入降低了农民对于种粮收入的依赖程度,粮食生产呈现投入集约化和田问管理粗放化的特征。
第五,比较了英、美、日、印、韩等国家或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和采取的各种措施,对国际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从中整理出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本研究的成果有利于对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对提高转移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给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粮食主产区非农产业的发展,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协调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粮食主产区城乡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