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开展了“海马齿与海藻协同净化养殖水体技术的实验研究”,通过优化工艺控制参数,得到净化水质的最佳密度配比,以期为治理养殖水体污染、构建有针对性的生物修复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运用HiSeq测序技术,对样品中的16S rDNA V4区测序,进而对未经处理的养殖水体、植物—海藻联合净化下的综合养殖水体、石莼表面以及海马齿根系中细菌群落组成进行比较和多样性分析,以期探究海马齿与海藻的加入对养殖水体中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开展了不同养殖密度的浒苔、石莼以及不同种植密度的海马齿对养殖水体的净化实验。结果表明:浒苔的净化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石莼养殖密度为2g/L时,净化处理效果最佳,石莼的净化效果要远好于浒苔的净化效果;海马齿的种植密度为1.5株/L时,净化处理效果最佳。(2)开展了海马齿和石莼单一与协同净化处理养殖水体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石莼和海马齿对养殖水体有净化作用,净化效果表现为:混合组(海马齿+石莼)>石莼组(只投放石莼)>海马齿组(只栽种海马齿)>空白对照组,混合组对养殖水体中各项水质指标的降解效果最好,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海马齿和石莼协同作用对养殖水体水质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开展了不同配比的海马齿和石莼协同净化养殖水体的实验表明,C组(6.36g/L海马齿+1g/L石莼),即2株/L海马齿搭配1g/L石莼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最好,为最佳的配比。(4)四组样品中的细菌相对丰度排名前10的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绿菌门(Chlorobi),厚壁菌门(Firmicutes),TM6,衣原体门(Chlamydiae)。四组样品中的细菌相对丰度排名前10的属均为: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食碱菌属(Alcanivorax),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Thalassotalea、海单胞菌属(Marinomonas)、鲁杰氏菌属(Ruggeria)、Catenovulum。(5)通过稀释曲线分析四组样品的取样深度,发现四组样品变化趋势相似,随着测序量的增加均呈现先显著上升然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最后基本达到饱和,证明了取样深度合理。由Rank Abundance曲线可知,四组样品所对应曲线的斜率均较大,表明存在优势菌;横向跨度较大,分类丰富度从大到小排序为XWS2>XWS3>XWS1>XWS4。在Alpha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中,比较各组Observed_species指数得知XWS2组物种数量显著大于XWS1组(P<0.05),XWS2组物种数量显著大于XWS4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在物种数量上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各组Shannon指数可知这四组样品的细菌多样性从大到小排序为XWS2、XWS1、XWS3、XWS4。由此可见,海马齿和石莼的加入促进了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