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霍桑小说中的罪感问题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国小说的主要开创者之一,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一位具有强烈宗教内倾性的作家,他把笔触牢牢锁定宗教之维的人的内心、情感。霍桑受清教传统和这一传统在新英格兰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的影响,小说中时时显现出宗教反思的意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作品中压抑、神秘的整体氛围。霍桑对罪感问题格外关注,这一问题是他作品中最为着力表现的核心。在他笔下,几乎每个人物都围绕着这个范畴存在,作者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所要解决的其实正是他对于宗教意义上的罪感的哲思。霍桑认为:罪与现世的律法责罚有所关联,但真正对人的灵魂起到净化作用的是罪感,在宗教层面上,罪感是一种高位体验,使人通过自省等途径藉由上帝的引导获得归属感。当然,罪感给予人们真切的痛苦,与人的存在密不可分,是人的“悲剧性的牵缠”。人不仅要为自己背负罪感,还应承担人的血脉相沿的原罪之痛和与之共在的群体之罪,这就是罪感的共同担当,只有这样人才能结成真正的共同命运,从而走向共同的未来,人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的完善。因此他认为在伟大的文化浪漫史中,罪感是人类教育的一个因素。本文选取霍桑长篇小说《红字》、《七个尖角顶的宅第》、《福谷传奇》及《玉石人像》这四部作品来做一探讨,作为打开霍桑小说艺术世界的一种尝试。第一部分:概述基督教的神学体系中关于罪、罪感阐释的历史演变。主要涉及到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爱德华滋的理论,引出基督教关于罪的心灵化与律法化之争,并阐明霍桑的倾向:他不赞成律法的过度介入,强调信仰中的罪感会给人的心灵带来真正的助益。并以反证的方法通过《福谷传奇》中体现的霍桑与爱默生等超验主义者观点的相左之处,来印证这一观点。第二部分:结合霍桑的具体作品来分析。在他最为著名的《红字》中,海丝特受到律法责罚,但心灵并没有真正的得救,反而使得她成为社会群体中的孤立者。丁梅斯代尔在罪的发生和隐匿之中,心中充满罪感,承受巨大苦难,涤荡心灵,最终灵魂解脱,他的罪感充满了人之悲剧性牵缠的沉重和高位体验性。《七个尖角顶的宅第》通过两个家族的世代恩怨,突出表现了罪的血脉相沿是一种必
其他文献
黑龙江省季冻区春、秋季节持续时间短,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炎热多雨。针对黑龙江省季冻区的气候特点,以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弹性恢复及粘度为控制指标,研究橡胶沥青各技术指
本论文根据“数据结构”课程的特点和我校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念,分析了目前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加强“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并给出了实践教学的九个案例,通过这些
明朝的抗倭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分析了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明朝的抗倭战争促进了中原武术和西南少数民族武术的融合;促进了民间武术的传播;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发展;同时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肩胛三肌对肘外侧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通过常规治疗无效的60例患肘外侧疼痛患者共66肘,根据肩三肌压痛程度分轻、中、重3组(分别为12例、32例、16例
本文围绕如何纠正高年级(4~6年级)小学生存在的一种或多种不良学习习惯展开叙述。班主任在带班教学中可以从班级管理的角度着手,召开主题班会明确要求学生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及“体验”,也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列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体验”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本文试从体验式学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视角,紧紧围绕着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建构展开论述。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文章通过本体论在哲学史上表现出的不同形态的介绍,分析
加强教师远程培训的过程管理,直接关乎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教师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若干问题分析可知,在教师远程培训中,既要调动参训教师的
本文旨在对中西方的“自我观”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分别追述西方和中国传统文化“自我观”的发展线索和样态,然后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模式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文
本文作者经过多年研究、考证,破译出千年前的《敦煌唐人大曲·琵琶谱》,并作了理论上的阐述,这是一项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1981年12月3日,作者在济南山东音协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