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肇源南地区跨越松辽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区和东南隆起区,位于二级构造单元朝阳沟阶地和长春岭背斜带之间。主要产油层位为扶余油层一、二组,储层以河流相为主。本论文以沉积学及陆相层序地层学为基础,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技术方法对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河流相进行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研究。松辽盆地扶余油层为一套冲积河流沉积体系,但对河流成因类型存在争议,或为三角洲沉积体系或为网状河沉积体系或为低弯度河流沉积体系;而本次研究通过岩心观察识别出的典型“二元结构”的点砂坝确定了扶余油层形成于远源曲流河沉积体系。并进一步确定6种沉积微相类型:曲流河道、决口河道、决口扇复合体、冲积平原、河漫湖泊及浅水湖泊边缘相。其中具有一定厚度(6-10米),垂向上相序由河道砂岩相变为决口扇或泛滥平原;泥质条带发育的砂岩为曲流河道砂岩。而相对较薄,发育较多泥砾并且波状层理发育的河道砂岩为决口扇上的网状决口河道。在沉积相识别基础之上建立了不同微相类型岩心和测井识别标志。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将扶余油层一二组划分为三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五个短期基准面旋回(自下而上命名为FII2, FII1, FI3, FI2,及FI1)。旋回的划分通过总结研究区河流相旋回界面识别标志,同时考虑旋回内沉积相序的叠加样式进行。一般旋回内部沉积相序的叠加样式为河道砂岩→决口扇/冲积平原泥岩→富含钙质结核的古土壤;而厚层、稳定且在一定范围内展布的泥岩以及孤立河道的出现是基准面上升期高可容纳空间的反应,可以作为旋回内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面。在对比过程中,选择稳定的标志层并应用等高程法进行对比,从而建立了扶余油层钻井等时地层对比格架。最终在等时地层格架内总结沉积相垂向及平面展布规律,最终建立研究区沉积相模式为远源曲流河沉积体系。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储层物性统计,预测有利储集相带。研究认为勘探的有利储集相应该以较大的决口河道、规模较中等或较小的曲流河道为主。同时确定有利勘探层位应该以旋回FII1, FI3, FI2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