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班级中的“工具性角色”,指的是学生在完成班级工作任务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在我国中小学的班级里,通常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工具性角色:第一种是对全班工作负责的角色,即班干部;第二种是对小组工作负责的角色,如小组长;第三种是对自身的任务负责的角色,即小组一般成员,或称普通学生。在这三种工具性角色中,前两种属于“干部角色”,第三种则属“群众角色”。一般而言,担任“干部角色”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以及与教师互动的机会,而且在班级生活中普遍具有较强的成功体验和成就感,具有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等,这些都是“群众角色”学生所欠缺的。而这也意味着担任“干部角色”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学生家庭阶层背景状况对担任“干部角色”的影响问题。在本文研究中,选取了安徽省W市的F中学、X市的S中学以及L市的S中学等三所不同类型高中的一、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407名学生的相关信息加以分析,并运用访谈法,对2名学生、3位家长和2位教师进行了非结构型访谈,就学生家庭阶层背景与担任工具性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下几类家庭的子女,在学校及班级中担任“干部角色”的几率较高:一是父母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的,二是父母政治面貌为党员的,三是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大学及以上的,四是家庭居住地处在城市和集镇的,而家庭经济收入对子女担任“干部角色”影响并不明显。在研究中还发现,家庭阶层背景对学生担任工具性角色的影响,往往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家庭阶层背景一般是通过作用于学生的学业成就、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个人专长和素养发展等方面,进而影响到学生担任“干部角色”机会的获得。在对学生家庭阶层背景与担任工具性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从促进微观领域教育公平的视角,围绕如何使班级中的“干部角色”在各阶层家庭子弟中均衡合理地分配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包括切实转变教师的班级管理理念,注重学生干部选用标准的多元化,采用多种形式的学生干部选用方式,为弱势阶层子女担任学生干部提供机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