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消化性溃疡是目前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疾病。胃溃疡发生后胃黏膜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三叶因子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黏膜保护与修复、肿瘤抑制、信号传导等功能的一类小分子多肽,包括TFF1、TFF2和TFF3。TFF2在胃溃疡黏膜修复过程中具有促进细胞迁移,增强黏液粘性,减少H+渗透的作用。TFF2主要在胃肠道黏膜表达,但在人体其它器官也有表达。胰腺也是TFF2的重要表达部位。本论文通过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形成和修复过程中胰腺TFF2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血清TFF2含量的检测,探讨在胃溃疡形成和愈合过程中TFF2的可能调节机制,为胰腺TFF2在胃溃疡自愈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方法: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溃疡组(n=42)、盐水对照组(n=42)和正常组(n=6)。溃疡组在胃前壁近胃窦处黏膜下注射冰乙酸0.01ml,制备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模型。正常组不做处理。盐水组模拟溃疡组手术,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冰乙酸。造模后第1、2、4、6、10、14、23d,对溃疡组和盐水组分批解剖,取胰腺组织,每次6只。正常组于造模后1天进行取材。分别测量各组溃疡部位的体积,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FF2在胰腺的定位表达及溃疡组和盐水组TFF2表达的变化,于每张切片上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400),使用Motic6.0软件并对图像进行半定量分析,分别获得各实验组大鼠胰腺组织TFF2阳性目标平均灰度。以SPSS18.0对各组数据进行ANOVA方差分析及q检验;RT-PCR检测各组胰腺TFF2 mRNA的转录情况,PCR反应产物于1.5%琼脂糖中电泳,用UVP GELDOC-IT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并摄片,分别检测TFF2和GAPDH条带的吸光度,根据TFF2 mRNA与GAPDH基因条带的光密度比值对TFF2 mRNA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中TFF2含量的变化。
结果:
1.成功获得大鼠胃溃疡模型,造模稳定,成功率高。术后1d,大鼠胃前壁形成一直径约4~6mm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面,和外周界限清晰,外周黏膜充血伴有水肿;溃疡术后第4d形成龛形溃疡,部分肝脏及周围大网膜粘连并包裹底部,很难分离;术后1~6天溃疡体积较大,之后溃疡修复,溃疡体积减小,第23天溃疡局部接近愈合。
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
胰腺TFF2阳性信号主要分布在胰岛,个别导管上皮也见TFF2表达。胃溃疡术后早期(1、2、4、6d)胰腺胰岛TFF2增多较为明显。溃疡术后6d,胰岛平均灰度值最低(87.98±3.93)(P<0.01),TTF2阳性信号最强,随后表达下降,但仍高于相应盐水组及正常组(P<0.05或P<0.01)。盐水组胰岛TFF2表达除第1天比正常组增强外(P<0.01),其余各天均和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溃疡组2d~23d胰岛TFF2表达均强于相应盐水组(P<0.01),1d的溃疡组和盐水组TFF2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3溃疡组手术后1d开始,血清中TFF2的含量就开始显著增加,到第2天时含量达到最高值(338.62±58.72pmol/L)(P<0.01),2~6d一直维持一个较高水平,之后开始下降,但直至23d仍高于正常组和盐水组((P<0.05或P<0.01)。盐水组第1、2、4d中,血清TFF2含量维持较高水平(P<0.05或P<0.01),到第6、10、14、23开始下降,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 RT-PCR法检测TFF2 mRNA的转录情况
TFF2 mRNA在正常组呈低水平表达;溃疡组不同时间TFF2 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变化趋势与TFF2多肽的免疫组化结果类似。
结论:
1.大鼠胰腺导管和胰岛中都有TFF2的表达,胰岛中的表达更为明显。
2.在胃溃疡自愈期间,胰腺TFF2表达明显增强,早期较多,后期随着胃溃疡的修复逐渐减少。血清TFF2含量升高。推测在胃溃疡愈合期间,胰岛合成的TFF2通过血液,作用于胃肠道黏膜,并对损伤进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