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溶蚀是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破坏的常见现象,矿物掺和料的大量掺入使得水泥基材料的溶蚀过程与劣化机理变得极为复杂。针对目前复合水泥基材料溶蚀研究存在的争议性问题,课题采用硝酸铵加速溶蚀的方法,分别从溶蚀深度、钙累计溶出量、抗压强度对其宏观溶蚀特征展开了研究,并借助XRD、SEM、TG以及MIP等先进手段对其微观结构的劣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次从固相溶解顺序、固相脱钙动力学特征、孔结构劣化三个方面揭示了复合水泥基材料的溶蚀劣化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随龄期的增长,不同复合水泥基材料皆出现了劣化现象;在溶蚀初期,各掺和料皆具有很好的填充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溶蚀的进程;当粉煤灰掺量不超过35%时,具有抗溶蚀的效果,其中掺20%时最佳;对于矿渣-水泥体系,溶蚀后期,矿渣水化较充分时,矿渣的掺入有助于提高试件的抗溶蚀性能;而对于石灰石粉-水泥体系,随溶蚀龄期的延长,劣化加剧,掺20%石灰石粉在溶蚀后期稍有利于延缓浆体含钙物质的流失。(2)在浆体内部,溶蚀首先发生在原有孔隙孔壁区域,随后才逐渐深入到固相产物之中,而浆体中C-S-H凝胶等水化产物溶蚀脱钙增加的孔体积的主体,并不都是独立存在的小孔,而是原孔合并、扩容后大孔的一部分;另外,这部分孔体积的增加,还表现为浆体的连通性增大,对孔结构的危害不可忽视。在整个溶蚀过程中,CH表现得较为敏感,首先是晶型发生改变,晶体形状出现畸变,最后溶解消失;在浆体的水化产物中,AFt、AFm以及(Ⅲ)型C-S-H相对CH、(Ⅰ)及(Ⅱ)型C-S-H具有较强的抗溶特性。(3)从体系所处的温度环境、两种介质的运动状态、两种介质的各自属性以及两种介质间的界面特性四个方面对溶蚀影响因素进行了划分。从动态平衡的角度对C-S-H溶蚀起点、溶蚀劣化过程进行了论述论证,指出C-S-H等水化产物的溶蚀起点与CH相同,只是在宏观上表现为滞后性,但CH的存在可抑制其它水化产物的溶出。在试验的基础上,对溶蚀深度、钙离子累计溶出量的时变规律进行了数值拟合,并建立了二者的定量关系;其中拟合发现,溶蚀深度、钙离子累计溶出量皆与时间的幂函数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