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凭借特有的优势自2014年在我国实现了总动员以来,在政策的引领下至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但是在各地方政府大力推进PPP项目的同时,都仅仅关注项目的初步落地,而忽略了项目未来长期的运营效果,因此,这类项目在未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很多的PPP项目也产生了很多“重建设、轻运营”的不良现象。本文针对该现象,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某些专业公司,例如运营商、承建商成为项目公司股东以后,收益包括短期的服务合同和长期的运营收益分红两部分,因为收益的复杂性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本文就项目公司内部参与主体关系和建设期与运营期的特点,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产生这种现象的机理以及政府如何制定有效的激励应对措施。首先,本文结合实际,根据“投资者-承建商”和“投资者-运营商”角色重叠现象,利用股权比例分别构建了包括政府、纯投资者和双角色主体的双层委托代理模型。定量的分析了双角色主体的努力水平与政府的激励机制。研究发现:当承建商或运营商入股项目公司后,不仅会激发自身更高的经济效益努力水平,也会付出更高的社会效益努力水平,政府根据专业公司股权比例的提高,可以减少建设期的激励,增加运营期的激励监管水平,引导纯投资人与自身一起对专业公司形成双重监管,最终有效降低投机风险,实现项目总收益的提高。其次,针对私人投资方同时担任项目的承建商和运营商的情况,根据各方参与主体在建设期和运营期的不同特点,构建了两阶段的动态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私人投资方在两个阶段的努力水平和政府在两个阶段不同的激励监管机制。研究发现:对目前“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应该重视运营期的激励监管力度,可以不仅仅提升私人方在运营期的努力水平,也同时可以大力提升其在建设期的努力;在建设期的选择中,应更多的关注参与方的专业水平和资金实力,实力越强的私人投资方,越不容易产生投机行为;同时在建设期让参与方更多的感到未来收益的重要性,将会促进参与方在建设期的努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