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它伴随着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而发生,吸收了符号学、意识形态和精神分析等当时重要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化理论,开辟了电影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即关于凝视的性别政治理论。当时影响最大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英国学者劳拉·穆尔维,明确指出隐藏在电影中的性别压迫机制,并认为女性要在电影中获得主体性,必需拒绝叙事电影中性别意识形态的压迫,拒绝接受叙事电影产生的快感。然而这种拒绝并没有直面电影,而是对叙事电影的一种逃避。女性的主体性如何在电影中体现和建构成为电影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后女性主义理论的到来、电影文化的发展和自我完善、文化研究的兴起,使得穆尔维时代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在实际运用和解读过程中显得捉襟见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和文化背景之下,探讨女性电影对于女性主体性的建构。论文的绪论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的提出,国内研究现状,论文意义和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立场四个方面展开。从经典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所带来的女性主体性难题为出发点,引出女性电影的主体性研究这一论题,表明论文的后女性主义立场并且指出论文写作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部分对女性电影理论的主体性缺失进行了论述。首先,阐释了“主体性”这一哲学范畴的演变以及性别对于主体性的介入,接着在对女性主义思潮的论述中提出后女性主义阶段的主体性之惑。其次在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概述中归结出女性主体性面临的问题,即荧幕上女性形象的主体之失和性别凝视机制下的观影主体之失。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要部分,是对女性电影的主体性研究。首先对女性电影的定义和本文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即以女性观众为考量的,具有女性意识的,自觉运用蒙太奇等叙事技法进行创作的电影;其次是对女性创作主体的研究,指出女性创作主体在女性主义者和导演身份之间的矛盾性和转换;再次是女性受众主体的研究,女性受众并不是文本分析中的那个统一的主体,而是团结在女性社会性别之下的多元的、变动不居的主体。接着从精神分析、文化研究的角度论证观影主体的快感来源,即亲密的认同、幻想的满足和协商的快乐;再次从电影叙事策略的角度,结合具体的电影文本,回应穆尔维对于叙事电影的拒绝;论文最后从消费主义和女性气质两个角度指出女性电影在文化和美学上的矛盾性。论文的第三部分是从美国及中国两个区域的女性电影的发展状况揭示女性电影造成的影响,美国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世界电影的发展趋势,中国则始终是本论文希望具有的立足点,对西方的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中国问题上来。总体来说,本文把女性电影当作商业体系之内的电影类型,但是由于它对传统叙事的刻意颠覆,在女性主体性的建构之路上,女性电影总是呈现出与主流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美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