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经济转型的日益迫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以及三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开展,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与先导产业的作用和意义更加凸显。随着集装箱海铁联运向内陆的延伸以及2013年铁道部改革的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集装箱公铁联运提出迫切需求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对公路运输,集装箱公铁联运具有干线运输批量大、低成本、低能耗和安全性高的技术经济特性,但限于以往体制与市场环境,对联运的比较优势多见诸简单的运输成本比较。随着运输时效性需求的增加以及对能源、环境的重视,如何将相应的时间成本及包括环境污染在内的负外部成本纳入成本研究体系,更好的对公路运输与公铁联运进行比较,探索各自合理运距。对推进物流业发展和运输结构的合理化,实现运输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集装箱公铁联运的组织特性和作业流程的深入分析,将联运流程划分成公路运输、站内作业和铁路运输三个环节,并从支付主体的角度将运输总成本划分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两部分,形成各部分成本的主要评价指标,结合划分的运输环节,构建起运输总成本模型,将公路集装箱“门到门”运输总成本与公铁联运对比分析,求解得出不同运输频次与运距条件下各自的成本结构和合理运距。论文主要成果和结论可归纳为:(1)依托对集装箱公铁联运组织特性和作业流程的分析,构建起以支付主体为核心的运输总成本分类与核算方法,实现对包含时间、外部成本在内的成本模型量化;(2)以公路集装箱运输为参照系,构建起“门到门”集装箱公铁联运成本核算模型,探讨了运输频率与运距变化对于公路运输与公铁联运的成本影响,结果表明,当每天集装箱货运需求量达65TEU,每周发车班次为5列、运距650公里以上时,联运具有相对优势;当每天集装箱货运需求量达130TEU,发车班次调到每周10列时,联运在500公里以上具有相对优势,即一定范围内提高发班频次能够增加联运的相对成本优势;(3)以我国既有铁路营运线路与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GIS数据为基础,探讨了中心站之间开展公铁联运的策略以及18个中心站开展公铁联运服务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