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伴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农村劳动力正从有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农村劳动力市场正从“需求主导型”向“供给主导型”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两栖型”“民工潮”向“长居型”“民工荒”转变、从自发无序向有序平稳与周期性“返乡潮”混合发展演变,全国范围内农村劳动力“存量”转移就业和“流量”转移就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以此同时,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必然带来资源环境、经济活动、社会发展等一系列承载压力日趋严重,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城市承载能力为前提,因此,研究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截至2012年,我国地级市共有285座,其中非省会地级市达251座,约占总数的88%,非省会地级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经济单元,在大城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度承载或趋于饱和的状态下,通过完善自身功能,必将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本文旨在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非省会地级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并以株洲市为例,预测了2011-202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水平,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以空间区位和发展趋势为视角对评价结果进一步分析。首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构建涵盖资源环境、经济活动、社会发展三个层面的承载力指标体系;并通过对现有评价方法的比较,确定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以此作为接下来研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其次,采用PCA方法对全国251座非省会地级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因子得分及其权重,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城市分为高、中、低三大类十小类。再次,在PCA方法和聚类方法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非省会地级市的空间区位和发展趋势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空间区位视角来看,东部非省会地级市的承载力水平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城市,沿海城市普遍高于内陆城市;从发展趋势视角来看,高承载力区城市的承载力水平近十年来不断上升,中承载力区城市相对稳定,低承载力区城市承载力水平不断下降,区域之间差距越来越明显。再次,以2001-201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序为基础,同时选取某个代表城市,构建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转移人数与该地区某些指标的相关性程度,同时,通过情景分析,构建高、低、中三种方案,预测出该地区未来10年所能够承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为研究其他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水平提供借鉴,本文选取的城市为湖南省株洲市。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分别提出了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缩小区域之间差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区域协调,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提高城市农村劳动力承载力水平,促进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