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传统自由选择范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选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样本,进行直接和间接两种选择方式下的未来就业地偏好选择,来考察选择扩散效应是否存在。通过对选择方式的改变改进了自由选择范式中直接比较的不足,以避免对选择偏差的争议,即在选择阶段内隐的偏好混入了被试的选择。 方法:实验也依然沿用自由选择范式中初次评价任务-选择任务-再次评价任务的实验程序,研究选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被试,在就业情境下进行选择。只是在选择阶段我们并不直接将评价等级相同的事物进行直接比较,而是分别将他们与其它事物进行比较,如a、b、h、l四个城市名称进行1-8偏好等级评定后,a与b的喜爱程度相同,h的喜欢程度较高,l较低,且h与l分别与a和b的等级距离相同。我们将对a与b的直接选择改进为(a,h)(b,l)的配对组,我们同样得到的结果是b被选择而a没有。这时我们就通过通过收集行为水平(选择和态度)和加工水平(反应时)的数据来测查选择后偏好的变化。 本研究采用两个实验: 实验一、采用传统自由选择范式,让被试想象对未来就业城市的偏好,对比直接选择和间接选择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态度变化。 实验二、采用非传统自由选择范式,以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如朋友)的角度,想象他(她)对未来就业城市的偏好,比较直接选择和间接选择的反应时和态度变化。 结果:(1)在自我选择条件下,对于直接比较,在对被试的等级评定结果转化为z分数后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所选项的评价等级显著上升(t=7.53,p<0.01);非选对象的评价等级显著下降(t=-2.49,p=0.014)。在间接比较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所选项的评价等级显著上升(t(38)=5.17,p<0.01);非选对象的评价等级显著下降(t(38)=-8.50,p<0.01)。 (2)朋友选择条件下,对于直接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所选项的评价等级显著上升(t=8.66,p<0.01);非选对象的评价等级没有发现显著下降(t=-3.09,p<0.01)。在间接比较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所选项的评价等级显著上升(t=5.17,p<0.01);非选对象的评价等级显著下降(t=-9.50,p<0.01)。 结论:研究发现无论是间接选择条件下的实验组还是直接选择下的对照组,被试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合理化倾向,即选择扩散效应。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朋友做出选择,被试都同样出现了显著的选择扩散效应,对反应时的研究发现等级扩散的程度越大,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这支持了认知失调理论中冲突越大需要的思维越复杂时间也就越长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