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兴于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裹挟着其独有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文化理念来到中国,冲击并渗透进国人生活的各方面,我们的社会开始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过渡。由此,媒介对于大众的消费引导也越来越强,其通过制造一些超现实的幻象,打造个性化、符号化的媒介现象,构建品味、地位、时尚等生活和消费理念,刺激受众对于媒介和媒介所提供的产品消费,并加深受众对媒介构建的超现实的依赖和沉迷。本文拟用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来分析《奇葩说》的语言奇观现象。“媒体奇观”是盖·德堡的“景观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奇葩说》作为一档网络综艺语言类节目,存在于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是一个由媒介推出的成功商业产品,其语言特色突出。所以,该节目作为消费主义背景下语言奇观现象的典型案例,具有一定代表性。与此同时,目前还没有结合“媒体奇观”理论对《奇葩说》及同类节目语言进行分析的前例,故具有一定创新性。对于《奇葩说》的语言分类,本文将借鉴电视语言的一般概念将《奇葩说》的语言分为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其中,画面语言包括画面的色彩运用、景别变换以及后期对画面的技术制作。声音语言主要是人物的有声语言和场景音效。分析发现,《奇葩说》通过聚堆“超真实”幻象,建构“戏剧化”场景,形成了独特的画面语言奇观;通过对现实冲突的演绎,商品符号的娱乐化,视听空间的延展,形成了独特的声音语言奇观。两种奇观的叠加,共同构成了《奇葩说》的语言奇观。“媒体奇观”研究学者主张对当代社会中奇观现象进行解读和阐释,并通过文化研究的手段来进行诊断式的评判。在本文中,除了分析《奇葩说》的语言奇观表征之外,还用批判的眼光发现,其语言尺度过大,存在庸俗化倾向;其语言导向失衡频发,感性化特征突出,导致理性思考能力的弱化,这些都值得反思和总结。据此,笔者提出,以《奇葩说》为代表的同类节目在追求消费价值的同时,也应当注重话题的社会价值意义,坚守文化自觉,保持警醒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