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障性住房作为我国民生保障的重要政策,对社会公平、提高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其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以国内外相关研究为基础,概括总结了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的基本理论。对国内外保障性住房选址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与失败经验,得出较为适用的公共交通导向型(TOD)、社会公共服务导向型(SOD)和混居交错布局模式三种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模式,为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研究提供借鉴。以 AHP层次分析法为技术手段,分析得出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 AMM模型进行保障性住房空间失配的测定。 实证部分选取了苏州市为研究区域,介绍苏州市城市整体规划、交通建设规划,收集苏州市保障性住房项目40余个,通过调查问卷、资料收集等相关数据,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AMM空间失配测算,对苏州市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进行测评。研究发现北部平江新城保障性住房呈现出空间集聚态势,东西部工业园区、高新区选址过少,整体以主城区为中心成“圈层”式空间结构,不利于苏州市保障性住房的后期发展。针对发现问题提出发展 TOD主导开发模式、重构城市内部居住空间、建立“圈层+板块”空间选址模式和发展混合布局的多中心结构等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