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的自力型模式探析——以西溪古镇为例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m6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传统民居聚落及其相关的形态、景观、文化有极高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及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旅游开发活动及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某些聚落独特的文化形态正在逐步丧失,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去合理规划、开发、利用、建设这些宝贵的资源,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中国传统聚落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人类提供了合适的生存、发展的条件。借鉴中国传统聚落用以发展今天的人居环境是一条可行之策。但是,由于在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全方面深刻变革这一宏观背景下,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出现了大变动和重新建构。它不仅面临着过去大量存在的物质性老化问题,而且更交织着结构性和功能衰退,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传统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继承与保护问题。相应地,从保护意义上出发的聚落更新也就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试图立足于我国传统农耕文化基础上的聚落更新与发展模式的研究上,正面当前更新与保护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足之处,系统分析我国旧区保护与更新的发展历程和基础理论,将它与西方,特别是欧洲各国的在该领域的成熟经验相比较和联系,重新研究聚落更新的动力、主体、发展目标及技术支撑等,力图寻求一条传统聚落更新的自力型模式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其他文献
本论文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南山地城镇生态化规划建设与管理” 本文主要探讨景观生态学方法如何应用于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 城市非建设用地,顾名思义,属于
伴随着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工业建筑因废弃而被闲置,过去“一拆了之”的做法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无助于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旧工业建筑许多内在优势决定其在废弃
学位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最为敏感的区域,对于人类,它有着一种内在的、永恒的吸引力。城市滨水区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
面对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开始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并积极发展相关的新能源产业。据统计,在整个社会能源总消耗中,建筑能耗占的比重相当大,因此,,发展适宜的建筑节能
步行是人们用于搭乘轨道交通的主要交通方式,也是衔接轨道交通与其他各类交通的纽带。确保轨道站地区步行的便捷、舒适、安全,既是实现站点机能整合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绿色出行
近年来,住宅产业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国及省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各地住宅市场涌现出了以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和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牵头的
住宅的商品化促进了住宅产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每年仅仅城镇住房的投资约占到GDP的5.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5——21%,每年新竣工住在面积高达5——6亿平方米。市场
伴随着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新锐建筑师亦对中国本土建筑的去向进行思考,并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建筑实践。但表面现象的百花齐放却隐藏着设计方法上黔驴技穷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节能工作逐步向农村地区展开,农村“自维持住宅”的研究就是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降低农村住宅的能耗。  本文以
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更多优秀的设计师意识到本土文化对设计的重要性。中国有五千年古老的文化,形成了以儒学、道学等为哲学基础的审美意识。在中国传统设计与艺术中,强调中和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