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先勇是台湾文学的代表性作家,自20世纪50年代末正式涉足文坛以来,共创作了37部短篇小说和1部长篇小说,并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奠定了自己在华文文坛上不可动摇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纵向梳理白先勇各时期的创作,以叙事的转变为切入点对其作品进行解读,并扫描台湾当代文学、留学生文学和美国华人文学发展史,横向对比大陆现当代文学格局,对白先勇小说的文化、审美和文学史意义作深入探讨。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白先勇小说以人的存在为核心的创作理念。指出白先勇不仅直接继承和发展了“人的文学”的自由人文主义特色,还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特别是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白先勇在早期创作中将个体叙事放在首位,并把情感孤独和时间焦虑作为其小说审美意蕴的重要内容加以表现,他在艺术技巧层面上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技法也有意借鉴,尝试了象征、意识流和多元化叙事等艺术技法。第二部分阐述白先勇小说的历史叙事的特征。指出白先勇的历史故事创作冲动,来源于其赴美留学后所遭遇的认同危机和文化焦虑。并以传统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的宏大历史叙事为比较对象,论证白先勇“边缘性”历史故事和“个人化”历史体验的追求。他将“大历史”化为“小历史”,把整个民国社会的变迁史改写成零碎可感的人生片段。这种弥漫着个人生存境遇的历史叙事,也为大陆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互补式的参照。第三部分以《孽子》为样本,分析白先勇小说的灵魂叙事。指出白先勇小说超越了现实关怀和因果报应的范囿,他不仅受到《红楼梦》悲剧美学的影响,在精神意识上也更为逼近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代表的灵魂叙事脉流。《孽子》作为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它从同性恋这一存在争议的社会问题入手,书写了父子两代人各自面临的困境,以打破世俗伦理的眼光,对人性进行超越善与恶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