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拟动词是指“如、犹、似、像”一类的动词,它们表示事物间的相似关系,是比拟句的主要标记,也被称作“像义动词”“比喻词”等。论文以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汉至隋时的诗歌为主要语料,提取比拟动词的用例,探究比拟动词的演变,尝试解决如下两个问题:中古诗歌里的比拟动词有哪些?它们的如似义、比拟用法由何而来?第一章探讨比拟动词的语法性质和语用特点。继承王力、吕叔湘等学者“准系词”的看法并参考前人对比拟句的研究,我们考察了“如、若、犹、似”等词的句法表现,指出:比拟句的典型句法格式是“本体+V+喻体”,其中本体、喻体与比拟动词V之间不存在施受关系而只存在断事关系;比拟动词的动作性弱、关系性强,它是带有系词性的动词。本章还从语用角度辨析了比拟和比较的差别,指出以往仅靠“事物的不同类关系”判定比拟句有不妥之处,应当同时重视句中动词的性质。此外,比拟动词因来源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语用特点,本章以譬喻、疑喻为例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依语义、语法、语用三种标准,考定中古诗歌里的比拟动词。本文考定单音比拟动词计7组26个:(一)如、若、犹、似、象(像);(二)类、同、比、等、对、与;(三)疑、想、认、看;(四)写、学、方(仿)、拟;(五)譬(辟)、喻;(六)成、作、为;(七)状、肖。本章还依据古今训释材料对一些疑似比拟动词进行了讨论,如“忽、是、意、以、欲、忆、均、配、侔”等,我们认为这些词不是比拟动词。第三章探讨比拟动词的来源和演变。中古诗歌比拟动词的语义来源十分丰富,有类同动词、平比动词、心理认知动词、模仿义动词、举譬义动词等。本章选择其中的心理认知动词(疑、想、认等)和模仿义动词(写、学等)两类作详细考察,并概括出各类的演变机制:从心理认知动词到比拟动词的发展,是因为宾语(本体)的话题化诱发了句中主语由心理活动主体转换为心理活动客体,造成句法语义的重新分析;从模仿义动词到比拟动词的演变,是因为句法主语扩展后其能动性削弱或消失,促发了动词的语义变化。除此两类外,本章还总结了典型比拟动词“如、若、犹、似、像”的来源和演变。最后,本章概括出比拟动词语义演变的规律和特点:比拟动词语义演变是词义引申和功能变化的统一;比拟动词表现出的意义引申关系具有深刻的理据性,这得到不同时期、不同语言中相关演变现象的证明;比拟动词的功能演变涉及主语的扩展、动词的去动作化、句法语义结构“施受型”向“关系型”的转化等现象。最后是本文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