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水文过程和湿地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估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elly24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自然和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表层地球系统发生剧变的风险不断增加。极端天气、北极甲烷爆发、永久冻土层退化、新型病毒等问题的出现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全球环境变化的负面影响,一次次向我们预示着“人类世”时代面临气候失控的可能性。因此,本论文将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区域气候变化及其水文响应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选取中高纬寒区对全球变化响应强烈的典型流域——黑龙江流域为研究区,试图揭示该区域变化环境下重要的陆地水循环格局和过程的演变规律及变化趋势,为区域减缓和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多源时空观测数据和系统分析方法,本研究识别并揭示了历史时期黑龙江流域主要的气候、水文和下垫面要素变化的基本特征,为深入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水文过程及湿地分布动态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本研究核心工作之一——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发,提出了重要需求:即适用于中高纬寒区黑龙江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发,一方面要能够重现流域长期历史径流序列,给出多种陆地水文通量和储量更精细的时空演变过程模拟结果,还要能够支持对复杂的下垫面和气候因素双重胁迫下的流域水循环格局和过程的变化进行量化、评估和预估。2)结合当前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化新进展,以加强模型对网格及次网格水文过程的准确表达,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及尽可能利用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手段为指导原则,对分布式水文模型ESSI,进行了必要的更新及完善,完成了其新版本ESSI-3模型的研发,实现了黑龙江全流域陆地水循环过程的精细模拟。在不同尺度和数据基础上的模型适用性评估结果表明ESSI-3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黑龙江流域关键的水文过程如径流、蒸散发、陆地水储量、地下水储量等的时空演变。同时,本研究系统介绍了驱动ESSI-3模型所需地面气象、土壤、植被和地形及水系等参数的获取方法,解决了大范围尺度模型驱动参数获取不易的问题,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地面气象要素空间降尺度工具集和一套针对气候模式数据不确定性评估及数据订正、融合和降尺度的新的方法体系。3)基于湿地发生、发育机理,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湿地分布表征指标——气候-土壤-地形指数(CSTI),并在湿地分类精度评价方法和最大熵模型支持下,有效地证明了新指数在湿地分布表征方面的优越性。同时,基于TOPMODEL模型原理,通过三参数幂指数函数法将CSTI指数和ESSI-3模型,进行了有效连接,构建了一个动态湿地模块。模块应用结果表明,其能够较好地再现黑龙江流域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季节性动态变化特征。4)围绕变化环境下黑龙江流域水文过程和湿地分布的响应机制及趋势预估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耦合了动态湿地模块的ESSI-3模型,深入分析了近20年来黑龙江流域12种关键水文过程分量对主要气候和下垫面要素变化的时空响应特征和响应机制以及未来30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这些水文过程和流域湿地分布的变化趋势等。结果表明,一方面各水文过程分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呈现出复杂的机制以及强烈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但仍有规律可寻,且研究中识别出了流域内不同水文过程变化的主导因素和典型区域;另一方面对未来时段各水文过程分量的变化趋势的探究表明,未来复杂的气候变化环境下,流域的关键水文过程和湿地分布在空间上将呈现出或延续或加剧或扭转的变化格局,这些结果为科学、有效地应对黑龙江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其他文献
研究防御文化及其地理文化内涵,对于廓清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两汉时期,军事防御系统开始建立,成为防御文化的主要载体。新疆尉犁至拜城段的汉代军事防御系统主要由城池、烽燧、驿站、军事屯田等多种形式共同组成,相互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系。研究中基于多元化空间关系模式与局部社会关系对汉代的军事防御网络进行重建。汉代军事防御系统中的空间关系主要体现为基于军事候望系统的通视性网络、基于邮驿系统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区域森林高度的精确测定有利于降低森林碳汇估算的不确定性,对陆地碳循环、全球变化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主动遥感技术,激光雷达能够快速精确获取森林垂直结构信息,在森林高度反演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中星载
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版图总面积约为500万平方公里。在古罗马时期(公元前146年至公元前435年),突尼斯南部被视为干旱区农业发展的象征,这一地区曾是古罗马庞大的北非边境军事防御系统的一部分,控制着撒哈拉平原通往突尼斯北部高原的陆上通道。古罗马边境军事防御体系主要由军事防御设施子系统、军事供给子系统和交通子系统三部分组成。古罗马致力于建设军事防御设施,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背景下,农作物病虫危害日益加剧,传统植保调查以点代面的方式无法获取区域完整病害发展过程信息,迫切需要开展时空连续的高精度病害监测研究。近年来,空间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作物病害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现有基于遥感技术的作物病害监测研究对不同尺度的病害光谱响应和变化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入,在耦合多源数据进行大尺度病害遥感监测的算法和模型上还不够完善,同时也存在地面样本量不足
森林是陆地生物圈关键组成部分,它具有净化环境和水土保持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冠层高度是森林结构参数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森林生态健康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森林生物量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关键指标,精确获取森林冠层高度是减少森林生物量的估算误差的有效途径,并有利于降低碳循环相关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近两年最新分发的两种不同模式的星载激光雷达数据(ICESat-2/ATLAS和GEDI
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是地表能量通量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地表温度数据是众多环境研究的基础数据。然而,现有地表温度产品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导致热混合效应,限制了地表温度数据的应用。以往的研究表明,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开展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针对现有的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方法并未同时考
森林作为陆地占地面积最大的地类,对人类生活环境,生物的栖息以及全球碳循环发挥着关键作用。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在众多的森林自然灾害类型中居于首位,监测森林火灾发生后在遥感影像时间序列中首次出现的火烧迹地时间点和空间范围,对于森林的受损评价、管理、碳核算以及森林恢复的管理极为重要。森林火烧迹地在遥感影像中的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现有的检测方法基于像素级别的研究较多,遥感影像时间序列中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侵袭武汉,因为临近年关、全国人口流动频繁、病毒传播范围广,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快速漫延至全国其他省份,抗疫行动及疫情的传播控导致许多建设项目和企业无法按时开工,人力流动、物流、材料运输、进出口等都受到巨大限制,本文将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的角度,讨论疫情复工背景下的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风险管控研究。本人在梳理了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面向疫情复工背景下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类项目
对净辐射通量(Rn)、土壤热通量(G)、感热通量(H)和潜热通量(LE)等地表能量平衡分量的观测和研究,在陆面过程模式模拟和气候预测,解决气象、环境、农业、社会和经济等问题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球表面能量和物质交换影响着区域气候格局以及气候变化过程。净辐射通量(Rn)是地球表面的主要能量来源,从能量平衡角度理解,它主要作用于以下几方面:一部分能量用于加热空气,被称为感热通量(H);一部分能量参与
水资源匮乏一直是制约我国西北内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山地冰川和高山积雪是巨大的固体水库和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因此,研究冰雪消融对我国西北内陆水资源管理乃至全球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局限于单条冰川的研究方式不同,遥感技术为大面积冰川资源调查和冰川消融等提供了更有效途径。在表碛覆盖区,冰川消融速度与其上覆表碛温度密切相关。为了实现基于遥感资料的冰川消融估算,本文针对冰川表碛区遥感温度产品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