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本地区原发性肝癌的性别、年龄及主要病因分布。(2)探讨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及抗病毒治疗对其患者生存的影响。(3)观察抗病毒治疗对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客观评价抗病毒治疗的作用。方法(1)收集2009年7月~2010年11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十八医院全军肝病诊疗中心收治的2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13.0进行性别、年龄及主要病因分析。(2)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合格的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病例179例,选定可能对肝癌预后有影响的预后因素(性别、年龄、AFP、ALB、TBIL、ALT、AST、GGT、PT、血清HBV DNA阳性、腹水量、肿瘤数目、部位、门脉癌栓、肝外转移、临床分期、疼痛、肝硬化、治疗方法、治疗次数(TACE或PEI,以下省略)、Child-Pugh分级、ECOG评分及抗病毒治疗)共23个,应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3个月、6个月及1年生存率;再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预后因素,并绘制生存率曲线,最后用COX回归分析各影响因素与生存率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筛选对预后具有独立影响的预后因素。(3) 82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抗病毒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1例,对比两组患者1月、3月、6月的血清HBV DNA转阴率、肝功能及Child-Pugh评分变化。结果(l) 25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5.3:1; 45岁以下占17.86%,45~60岁占47.22%,60岁以上占34.92%;88.1%的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AFP、ALB、TBIL、ALT、AST、GGT、PT、腹水量、肿瘤数目、部位、门脉癌栓、肝外转移、临床分期、疼痛、治疗方法、治疗次数、Child-Pugh分级、ECOG评分及抗病毒治疗19个预后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血清HBV DNA阳性及肝硬化4个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AST、GGT、Child-Pugh分级、临床分期、门脉癌栓、治疗次数及抗病毒治疗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FP、ALT、肿瘤数目、部位、肝外转移、疼痛、治疗方法、ECOG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体预后指数方程PI=0.782X7(AST ,≤80U/L为0 , >80U/L为1)+0.289X8(GGT,≤100U/L为1,100~200U/L为2,≥200U/L为3)+0.412X15(门脉癌栓,有为1,无为0)+0.529X17(肿瘤分期,Ⅰ期为1,Ⅱ期为2,Ⅲ期为3)-0.536X22(治疗次数,0次为0,1~2次为1,≥3次为2)+0.372X23(Child-Pugh分级,A级为1,B级为2,C级为3)-0.636X25(抗病毒治疗,有为1,无为0)。(5)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1月、3月、6月后研究组血清HBV DNA转阴率及ALT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3月、6月时研究组Child-Pugh评分、AST、GGT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且维持于较低水平。结论(1)本地区肝癌发生率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其中以中年患者居多,老年患者仍占较大比例,乙肝病毒感染仍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2) AST、GGT、Child-Pugh分级、临床分期、门脉癌栓、治疗次数及抗病毒治疗7个因素是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AST、GGT、Child-Pugh分级、临床分期、门脉癌栓5个预后因素为危险因素,而治疗次数及抗病毒治疗则为保护因素。(3)可应用预后指数PI预测患者的预后,PI值越高,其死亡风险越高、预后越差。(4)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快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稳定患者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