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近年来引起了批评界广泛讨论。他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表达着自己的美学主张,提倡“将生活艺术化”,“为艺术而艺术”。其中,浪子主义以其宣扬“纯粹形式”、“远离真实的艺术世界”和“自我崇拜”等鲜明的特色,特立独行的姿态成为他唯美主义中引人瞩目的部分。 王尔德在吸收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浪子主义,他的“世纪末情节”、强调瞬间的感观感受,并对新奇和罪恶的迷恋,都为他的作品打下了鲜明的“王尔德式”浪子主义的烙印。 本论文主要从王尔德的童话来分析王尔德作品的浪子主义。引言简述浪子主义的由来,在法国的发展,以及集大成者波德莱尔对浪子主义的阐述。王尔德吸收了这些理论,并成为他独特的浪子主义发展的基础。 论文第一章通过王尔德的《认真的重要性》、《莎乐美》和《无足轻重的女人》等戏剧以及他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分析探讨前人的浪子主义理论在作品的表现以及王尔德本人如何利用其作品创新发展了自己的浪子主义。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他将浪子主义与十九世纪流行的颓废主义结合,使作品呈现“邪恶之美”,其次他赋予笔下人物自我迷恋的特征,这种自我迷恋超越了前人通过对艺术的崇拜而间接表达的优越,王尔德笔下的人物则是公开宣扬自我的完美和高人一等。 论文第二章具体分析王尔德童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世界,即他是如何使自己笔下的世界远离真实的生活。在童话中他大量运用圣经的语言风格和典故,让原本应该轻松易懂的童话变得晦涩难懂,并使他笔下的世界具有一种远离世俗的美感。这正是浪子主义所孜孜以求的“艺术乌托邦”,即同现实世界完全相反的艺术世界。同时他又颠覆圣经的故事,将原本认定的神圣不可更改的教义如人要依靠灵魂而生活做了彻底改变。这点尤以《渔夫和他的灵魂》最为明显。笔者认为这正是王尔德试图挑战世俗权威的表现,也是浪子主义的精神实质所在。在他的童话中基督的形象也多次出现。在王尔德看来,基督是对人类的理念来自于自己的想想,因此基督是“同艺术家在一起的”。由此王尔德将基督的形象同艺术家联系在一起,淡化了他的道德救赎作用。 文章第三章探讨的是王尔德笔下的人物,他们所具有的浪子典型的自我迷恋特征。在他的童话中如《星孩》中的主人公星孩,《了不起的火箭》里的火箭是典型的自我迷恋的形象。同时他们当中很多人物又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将艺术变成了一种宗教来膜拜。文中引用十九世纪末流行的“艺术宗教”来解释为什么他笔下的主人公可以将世俗的世界置之不理而沉浸在自己的圈子中,因为他们内心将“艺术”作为一种救赎的方式。童话《少年国王》中的少年国王和《夜莺与玫瑰》中的夜莺都可以看作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对艺术的迷恋说到底是对现实的一种对抗和对自身的一种深层次的自我欣赏。 从这三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看出为王尔德的童话无论在情节还是主题都同他后来的重要作品有着密切联系,这说明研究他的童话对寻求他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注意到王尔德一再宣称的“为艺术而艺术”,将艺术与生活割裂开来并不意味这他对这个世界毫不在意,相反正是由于他太在意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由此才对当时庸俗刻板和虚伪的维多利亚社会深深的不满,并通过浪子主义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抗议和对当时文化形态的一种“伟大的拒绝”,这也恰恰契合了浪子主义反叛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