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场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大力弘扬,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而学生主体性在道德领域的展开和具体化,就是道德主体性。因此,让学生建构他们的道德主体性,也就成了品德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本论文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目标,试图探索一条在品德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深化品德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德性品质,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简要的回顾,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主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为整篇论文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二章:对相关概念的界定:界定了主体、主体性、道德主体、道德主体性的概念,分析了主体性、道德主体性的主要特征,明确了学生是成长中的道德主体,他们的道德主体性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建构。 第三章:在品德课教学中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的理论基础:主体教育理论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通过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品德课学科教育理论说明该学科是一门重在实践的课程,这些都说明了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合理性。 第四章:在品德课教学中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的现实要求:在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应确立起道德主体性,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这也是革除目前品德课的教学弊端、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向。 第五章:在品德课教学中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探索:从实践的层面着重介绍了笔者在实际的品德课教学中,从重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三方面入手,对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所做尝试性的探索,并总结了一些做法,认为应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多为学生创造道德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接受并内化道德知识,最终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他们的道德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