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游甲壳动物主要包括枝角类和桡足类两大类群,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浮游甲壳动物以细菌、浮游藻类等为主要食物来源,同时又是一些鱼类的天然饵料。因此,浮游甲壳动物在水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某些浮游甲壳动物(如溞属种类)还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指示生物,其群落结构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湖泊长期的环境演变。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群;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湖泊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了系统地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作者从2014年至2016年,对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武汉东湖,江西军山湖、青山湖和瑶湖,安徽巢湖、升金湖和南漪湖,以及江苏太湖等8个湖泊在春夏季节进行采样调查,研究每个湖泊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优势种及其密度的变化,并利用CCA分析了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如下:1.在8个长江中下游湖泊中,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12科、23属、30种,其中枝角类6科13属17种、桡足类6科10属13种。象鼻溞、秀体溞、裸腹溞、网纹溞、剑水蚤和汤匙华哲水蚤为多数湖泊的共同优势类群。溞属种类通常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的春季优势种。2.在江西军山湖、青山湖和瑶湖,浮游甲壳动物密度的变动范围分别为0.8-24.9、0.3-18.7和5.9-47.9 ind.·L-1,瑶湖的浮游甲壳动物密度显著大于军山湖和青山湖(P<0.01)。3个湖泊枝角类密度的变化范围为0.5-23.4、0.1-16.5和2.8-40.8 ind.·L-1。秀体溞、微型裸腹溞和象鼻溞是3个湖泊的夏季优势种,而盔形溞是军山湖的春季优势种。3个湖泊桡足类密度的变化范围为0.2-10.5、0.2-2.3和3.1-23.0 ind.·L-1,某剑水蚤未知种是3个湖泊的共同优势种。在安徽巢湖、南漪湖和升金湖,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40.6-183.0、20.3-221.5和0.6-129.4 ind.·L-1,其最大值(183 ind.·L-1、221.5 ind.·L-1和129.4 ind.·L-1)分别出现在7月、8月、6月。3个湖泊枝角类密度的变化范围为31.3-153.3、6.9-163.2和0.1-118.7 ind.·L-1。中华拟同形溞、盔形溞、蚤状溞为巢湖枝角类的春季优势种,而小型枝角类角突网纹溞、脆弱象鼻溞则是巢湖的夏季优势种。象鼻溞、角突网纹溞、裸腹溞和秀体溞是南漪湖和升金湖枝角类的优势种。3个湖泊桡足类密度的变化范围分别是9.3-29.5、13.2-58.3和0.5-10.8ind.·L-1。近邻剑水蚤、中华窄腹剑水蚤、汤匙华哲水蚤、球状许水蚤和广布中剑水蚤是巢湖桡足类的优势种,而某剑水蚤未知种、汤匙华哲水蚤和指状许水蚤是南漪湖桡足类的优势种。肠道食物分析显示,巢湖春季短颌鲚的食性以浮游甲壳动物(尤其溞属种类)为主。在江苏太湖,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变化范围为7.4-145.7 ind.·L-1,最大值(145.7ind.·L-1)出现在5月。枝角类密度变化范围为1.9-131.5 ind.·L-1,以简弧象鼻溞、多刺裸腹溞和角突网纹溞等小型富营养种类占优势;桡足类的密度范围为5.5-24.2 ind.·L-1,优势种为中华窄腹剑水蚤。在武汉东湖,浮游甲壳动物密度的变化范围为1.0-8.5 ind.·L-1,以微型裸腹溞、秀体溞等小型富营养种类占优势。3.根据香农-威纳(Shannon-Weiner)指数(H’),本次调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8个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江西青山湖和武汉东湖的Shannon-Weiner指数(H’)均小于1,处于重度污染,其余湖泊Shannon-Weiner指数(H’)均在1-2之间,处于中度污染。CCA分析表明,温度、氮磷等营养盐、叶绿素a含量等是影响该地区湖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鱼类捕食、溶解氧、pH、透明度等因素也对其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