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类是生物体内一大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行使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脂类代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所用方法也多是实验方法,而对于细菌脂类代谢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也大多局限于对单个细菌的脂类合成与分解的某个蛋白或基因的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基因组分析的方法,统计比较了不同类型细菌基因组中脂类代谢相关酶的差异。由于在国际公共数据库中已有的基因组注释信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首先对选取细菌的基因组进行了重新注释;将重新注释过的131种细菌按照革兰氏属性、最适生长温度和对氧气需求的不同进行分类。从基因的水平上,统计每种脂类代谢相关酶在不同类型细菌中的分布,比较不同类型细菌脂类代谢的差异,并对差异做进一步讨论与分析。通过对细菌基因组中脂类代谢相关酶的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细菌脂类代谢主要存在以下差异:(1)厌氧细菌主要通过不饱和脂肪酸链的延伸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而好氧细菌主要通过长链脂肪酸的脱氢合成不饱和脂肪酸;(2)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酶主要存在于低温和中温细菌中,在高温细菌中很少存在;(3)负责起始脂肪酸合成和初期脂肪酸链延长的3-酮酰基-ACP合成酶Ⅲ在细菌中广泛存在,而在高温细菌中主要通过3-酮酰基-ACP合成酶Ⅱ负责后续脂肪酸链的延长,在中温和低温细菌中主要通过3-酮酰基-ACP合成酶Ⅰ负责后续脂肪酸链的延长;(4)革兰氏阳性细菌也可以通过存在于哺乳动物中的甲羟戊酸途径来合成异戊烯焦磷酸;(5)细菌主要通过广泛存在于基因组中的甘油-3-磷酸途径生成磷脂酸。在细菌Ⅱ型脂肪酸合成途径中,每一步反应都由单独的酶催化,并且这些酶在不同种属的细菌中具有高度专一性,使得致病细菌脂肪酸合成相关酶成为进行抗菌药物筛选的较为理想的靶标。通过同源模建,构建了肺炎链球菌、溃疡分支杆菌和粪肠球菌三种病原细菌脂肪酸合成相关酶的三维结构,对下一步开发和筛选这三种病原细菌的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