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这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竟败于旧日的弟子、“蕞尔岛国”的日本。割地赔款令举国震惊,知识分子以为奇耻大辱。中国的战败,有各种原因,学界多年来不断探索,当年的文人官吏,也进行了各种反思,发表了大量作品。1937年,现代文学作家阿英因担心日后的战乱会使甲午战争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散佚,且欲通过文学鼓舞国民士气,吸收历史经验教训,遂整理归纳资料后编成了《中日战争文学集》一书。这本书收集了当时官吏向朝廷上交的奏折、知识分子所写的论著、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的杂文、诗歌和小说等珍贵资料。本文研究对象为此书中的能代表不同流派日本观点的八篇文学作品,分别是张之洞所写的奏折《力争和议电奏一、二》,论著《纵论中倭大势》,高太痴的小说《梦平倭奴记》,黄遵宪的诗歌《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马关纪事》。至今为止,对中国知识分子日本观的研究并不在少数。但是其角度多是具体某个人(如黄遵宪、戴季陶等)的日本观研究,或是中国知识分子日本观的变化研究,且跨越时代较大。对于《中日战争文学集》的研究较少,且其内容是围绕此文集中的小说。选取不同流派不同文体作品进行的研究不多,作为补充本文将通过此角度对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日本观进行考察。通过分析《中日战争文学集》的作者、背景、文体分类等了解编写目的和理由。考察甲午战争前到甲午战争时期中国人对日本看法的总体变化,为本文论述提供线索和思路。选取《中日战争文学集》中的八篇作品,观察文章细节、运用对比和归纳手法,考察不同流派中国作家、官吏、知识分子怎样看待战争,中国战败后他们感受到了何种挫折,对日本这个国家又持有怎样的感情、态度和认识等。由此归纳总结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日本观。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的看法是纠结复杂的,是一个由轻蔑到惊醒的痛苦心路历程。骨子里以中华大国自居的知识分子们轻视日本,对日本持有偏见,同时又有宽容宥和的态度。他们一边认识到日本的侵略野心,对其表示不满、愤恨,一边又客观承认日本的强大,军事和制度的先进,对战争的充分准备,学习西方的彻底,佩服日本人性格的坚韧顽强。本文力求以解读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文学作品,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日本观,对中日历史考察有以史为鉴,防止错误重演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