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丝现象由来已久,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将粉丝从边缘的痴迷者拉到主流人群当中,然而与粉丝现象常态化严重不符的是,学术研究中的粉丝总以“古怪的他者”形象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研究者在研究之初就将粉丝定位为与“我们”不同的“他们”,从“我们”的阵营遥望“他们”,将“他们”身上极端的个性作为该群体的共性推而广之并对其作出评判。为了扭转现实和研究之间的偏差,将粉丝作为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对其最基础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描述的研究尤为必要。 本研究以不介入的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借用观展/表演范式的基本研究思路,通过对百度钟汉良吧中粉丝行为的观察,对粉丝认同心理及在此基础上的表演行为作出较为细致的描述和分析,由此了解在网络中占有较大比重的粉丝文化,在理论上填补观展/表演范式下粉丝研究的空白,并试图改变人们对粉丝的刻板印象。 研究发现,网络时代粉丝认同涉及三个主体——偶像,自我,支持偶像的粉丝群体。从认同中粉丝的介入程度来看,网络时代的粉丝认同分三个层次:一是认同偶像但未表现出超越或复制偶像身上的某些特质、自我与偶像有着明显界线的欣赏式认同;二是渴望超越或复制偶像身上的某些特质、自我和偶像之间界线模糊的追寻式认同;三是自我不仅渴望超越与偶像之间的界线并且愿意融入支持偶像的粉丝群体、成为其中一员的共鸣式认同。这三个层次的认同并非条块分明、静止不动,而是不断流动、相互影响。 网络时代粉丝表演所呈现的特点有:个人前台的可变性,前后台界线的模糊性,表演行为的复杂性。 承载多种符号的ID是网络中表演者的个人前台,表演者可以自由选择代表其身份面貌的ID名字和头像,可以通过自己在网络中付出的时间成本和收获的影响力换取代表其身份等级的徽章和粉丝数,还可以注册多个ID,构建不同的个人前台,获得多次全新经历的可能。 作为表演场所,网络虽然在某些时候担负着后台的功能,却没有明显的界线来阻挡观众不合时宜的闯入。为了实施印象管理,来自同一个粉丝群体的剧班成员会对成员的表演行为作出限制,包括设立规则将表演行为规定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运用群体内约定俗成的暗语以较高的文化资本为交流构建起一道防护墙,开辟新区域、为后台行为寻找更安全隐蔽的空间等。 网络中粉丝的表演内容主要有六大类。一是对偶像近期活动的预报,二是关于偶像新闻资讯的传播,三是关于偶像文本资源的共享,四是基于偶像文本的讨论,五是粉丝群体的文本生产,六是吧务交流。网络中表演者的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作为管理者的粉丝与普通粉丝之间存在着既有的等级差别,这决定了二者表演行为权限的不同以及相同表演行为影响力的不同。另一方面,非管理者的粉丝也并非一个均质的群体,表演行为因各人权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话语的技巧、技术的水平、粉丝知识的积累以及与偶像的接近性都是造成各人权力不同的因素。 粉丝认同在表演过程中被重构,粉丝在表演之初会对他人的回应有着大致的期待,当他人回应满足这种期待时,粉丝表演的兴趣会被进一步激活,粉丝对群体及偶像的认同也会在表演中被进一步深化,反之,粉丝表演会受到抑制,粉丝认同则会被削弱。在想象性认同——表演——根据他人回应重构认同——表演的循环过程中,粉丝的认同和表演相互影响、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