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位是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婴儿的音位语义表征是早期词汇学习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往的西方研究者发现婴儿从12个月开始就认识到元辅音变化代表着语义改变,即能够表征元辅音的语义特性(phonologicalspecificity),但婴儿有限的认知资源会影响表征能力的显现。在汉语中还存在声调这类非常重要和显著的音位。声调体现在知觉上是音节内的音高及其变化,其特殊之处在于必须依附元音乃至音节存在,且只存在于部分语言中。可见探讨婴儿对声调的语义表征有重要意义,但尚未有人涉及过这一领域。 本论文回顾前人研究,发现音位类型的语义作用、音位对比的语义作用、音位对比的声学凸显性、年龄和任务会影响婴儿的音位语义表征。由此提出五因素模型,并在此框架下针对12-20个月婴儿,采用语义表征研究最经典的跨通道注视偏好范式(IntermodalPreferentialLookingParadigm,简称为IPLP),借助普通话声调,通过8个实验分4个部分探讨了以下问题:非声调语言环境下的婴儿是否表征声调语义特性?声调语言环境下的婴儿从何时表征声调语义特性?声调语义表征强度随年龄增长如何变化?不同声调对比是否有不同的表征强度? 研究结果发现:(1)同时呈现2张熟悉图片时,综合婴儿在不同任务顺序下的表现,12、16和20个月的中国婴儿及16个月的英国婴儿均出现正读时有命名效应,声调错读时不能再认目标图片的现象,展示出错读效应;(2)同时呈现1张熟悉图片和1张新异图片时,17个月中国婴儿在错读任务下看向熟悉图片,20个月则无命名效应出现;(3)让中国婴儿学习1对只在声调上存在差别的新异词,18个月婴儿在学习第二声和第三声新异词时只学会第三声词,20个月婴儿学习第二声和第三声新异词时的效果要好于学习第一声和第三声的。 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中国婴儿从12个月开始就能表征声调的语义特性;(2)对16个月婴儿来说,母语环境还没有展现出足够的影响,英国婴儿同样对声调进行语义表征;(3)从17个月开始,婴儿对声调的语义表征随年龄增长而增强;(4)对20个月婴儿来说,不同声调对比有着不同的语义特性强度。前人根据元辅音研究提出资源有限理论,本研究从普通话声调语义特性入手,进一步支持了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