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各地民间借贷危机的密集爆发,非正规金融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化也又一次被提上议程。所谓非正规金融,从行政审批的角度上来说,是指那些没有经过中央政府批准从而处于政府监管之外的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概念如今还包括了那些由正规金融机构所主导和从事的不正规金融活动。传统的理论认为非正规金融是在金融抑制中萌芽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导致正规金融市场总是供给不足,由此产生了资金缺口;此外,在中国长期的二元经济体制’下,金融资源的投放带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以至于农村经济和个体民营经济很难获得来源于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一个不同于正规金融市场的、能够满足多余资金需求的非金融市场,从而在中国形成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二元金融体制。与正规金融相比,非正规金融更加善于处理贷款中的“软信息”,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非正规金融市场能够有效克服道德风险,实现较低的边际贷款成本。此外,非正规金融市场还能够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来满足借款人急迫的资金需求,从而达到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一方面,随着参与主体范围的扩大,非正规金融在克服道德风险上的优势会而逐渐消失;另一方面,由于非正规金融市场高收益回报的诱惑,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非正规金融活动中,从而资金链逐渐被拉长,以至于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造成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各种风险的累积,这些风险随着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相互渗透而进入到正规金融体系,给金融的稳定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这也正是众多学者呼吁让非正规金融合法化的原因。鉴于非正规金融存在潜在风险,本文创作的目的正是要研究政府能否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对非正规金融市场进行调控?而非正规金融又能对货币政策带来怎样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非正规金融与货币政策可能存在的关联下思考非正规金融是否应当合法化?在合法化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是否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使得合法化不能顺利推进?而如果存在这些问题,又能有什么样的对策?在结构上,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交代了非正规金融的一些背景,同时从存在性,利率研究和与宏观经济相关性三方面出发对非正规金融的相关文献作了大致的回顾,另外,本章还阐明了创作的意图和将要使用的方法。本文第二部分对非正规金融的内涵作出了界定,明确了本文所讨论的非正规金融范围,同时对常见的几种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进行了描述;另外,在这一部分,本文总结了非正规金融产生的理论逻辑并对个别理论进行了评价。第三部分是关于我国非正规金融发展路径的论述,这部分主要回顾了我国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的发展并以直观简明的图表形式展示了该过程。另外,这部分还对最近我国非正规金融出现的新的趋势作了论述,认为非正规金融由于资金流向趋于投机化、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化而累积了许多潜在的风险。在第四部分,本文重点研究了货币政策对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影响。该部分的研究从逻辑上来说有两层,一层是说明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利率管制下,正规金融市场总会产生资金缺口,从而导致了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高利率;另一层是说明在这种资金缺口下,考虑正规金融市场可能存在寻租行为,那么当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同时存在时,借款人选择在哪个金融市场上融资取决于正规金融市场融资成本和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成本的比较,此时,正规金融利率与非正规金融利率间存在一个理论上的关系,在此关系之下,无论货币政策趋紧或是趋松,正规金融市场利率与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间总是存在着同向变动的趋势,只不过变动的程度有差异。第五部分是我国非正规金融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分析及实证研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完成了该部分的研究:一是考虑了一个在非正规金融存在下的货币供给模型,通过分析说明了在一定范围内,非正规金融的存在能够使得实际的货币乘数变大,在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社会实际货币供给量,反映出非正规金融市场可能具备一定的货币创造功能,此外,本文还从理论上分析了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可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以及干扰货币政策指向性;二是运用收入支出法对非正规金融信贷额进行了估算并就估算结果作出了分析,结果表明,估算出的非正规金融信贷规模远远低于正规金融信贷规模,此外,本文还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这一估算的非正规金融信贷额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非正规金融信贷规模的大小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三是利用估算出的非正规金融信贷额对广义货币M2做了实证分析,实证的思路是分别建立以广义货币M2为被解释变量,以正规金融信贷额为解释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和以广义货币M2为被解释变量,以正规及非正规金融信贷总额为解释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而后通过分析这两个模型的系数变化,判断非正规金融对M2进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在实证的过程中,为了消除异方差,首先对这三个变量取对数,接着依次做了平稳性检验,协整并建立了两个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回归模型及各自的误差修正模型。本文通过观察这两个回归模型的变量系数,发现非正规金融信贷额对广义货币M2仅产生了微小的正的影响,因此可以粗略认为非正规金融信贷额对M2的影响并没有反映到M2的统计中;此外,本文对这部分微小的正的影响也做出了解释,得出非正规金融的资金有一小部分来自于正规金融的结论,并就该结论辅以了相关数据支持。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综上,非正规金融既能扩大货币供给但又不易被观察的特质会给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亦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在第六部分中,本文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明确了非正规金融与货币政策间的相互关联,故本文认为,从保持经济活力,维持金融稳定的角度出发,非正规金融应该被合法化。鉴于此,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目前非正规金融合法化仍面临的现实困境是金融体制的长期垄断性和立法细则难以达成共识。在未来非正规金融合法化的道路上,本文提出了一点拙见,即认为非正规金融的合法一方面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另一方面需要有发挥最终贷款人作用的存款保险机构为非正规金融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六个部分的论述,本文得出的观点是:货币政策影响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而非正规金融能够扩大货币供给但这种影响无法反映在M2的统计中,从而抑制了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因此,非正规金融寻求合法化道路。本文的创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得出非正规金融与货币政策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其次,本文在对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的过程中,运用了现有文献中较少用到的收入支出法,并对估算过程作了详细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将非正规金融信贷规模的估算扩展到了2009年;最后,本文运用计量检验的方法实证了非正规金融对货币供给量进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在选取M2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基础上,构造了两个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回归模型,通过比较这两个模型的系数得出非正规金融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在M2的统计数据中得到体现的结论,说明非正规金融使货币政策的效果难以被控制。当然,本文的创作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在估算非正规金融信贷规模时,由于原始数据的缺乏,没能估算出近两年的非正规金融信贷规模,同时,由于估算方法的缺陷,可能导致了估算结果偏小;再者,本文进行实证时,仅仅选取了信贷规模作为解释变量,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对广义货币的影响,可能使得模型的结果不够精准。这些也正是论文本身今后还需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