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出现,情感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就引起了国外学者们的关注。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认知与情感是不可分的,只有当他们同时起作用时,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能力。所以进入到七十年代,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已经从教师教学转移到学习者身上。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1985)认为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受到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凡动机高、自信心强、自我感觉良好但个人焦虑和课堂焦虑低的学习者更易学好外语。所有划归情感的因素互为联系,其中焦虑是最具危害性的。 一般来讲,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并且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外语学习是一个充满自我威胁因素,并容易引起焦虑的特殊情境,中国高中生对语言的焦虑表现得尤为严重。他们从不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讨论学习时常遭遇冷场;虽然久经“考”验,但仍会发挥失常;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也特别注意维护“自我形象”,不得不发言时,他们惟恐发音不准或者表达失误,招致老师和同学的耻笑,便宁愿保持沉默。凡此种种,都使课堂效果极不理想。但情感因素在中国高中生课堂上的作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焦虑对高中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还有待调查研究。基于此,作者对高中生的语言焦虑现象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集中在四个方面:学生的焦虑程度及其差异、焦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高中生的焦虑源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对焦虑研究的状况,在相关文献的启发下,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本课题研究。定量研究以问卷为依据,内容涉及学生的个人背景、Horwitz等设计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以及两个开放式问题;定性研究旨在补充验证定量研究的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第一,高中生语言焦虑较为严重,而且学生的焦虑越高,学业成绩越低,也就是两者呈负相关;第二,学习者焦虑感强弱的差异是由一系列个体因素引起的,如性别、家庭、自尊、个性等。第三,根据问卷结果,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中国的文化背景、高中英语教学的环境出发,从而深入分析出高中英语焦虑源的原因,即,学习者主观的情感因素和客观的环境因素导致他们在语言学习的紧张不安。学习者的主观情感因素包括学习者的个性、自尊、冒险性以及对语言的模糊容忍度,同时不能忽略了师生都存在的对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误区;高中生语言焦虑客观的环境因素来自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以及两种语言的文化冲突。 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与焦虑成因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即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采用“合作性学习”模式;改变教师和学生对语言学习不科学的观点;减少学习者本身及相互之间产生的焦虑;提供可理解性输入;重视文化背景教学;指导学生减少考试的压力等。 本研究为中国外语教师和研究者们进一步分析焦虑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数据依据,高中生普遍存在焦虑现象并极大地影响着英语学习,理应引起师生们高度重视,针对高焦虑学生不同的焦虑成因,帮助他们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才是本研究真正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