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题材在现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表现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thylif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传统名花,梅花在我国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独特气质,而且被赋予鲜活的灵魂。
  岁寒三友,它象征冰清玉洁;梅兰竹菊,它象征铮铮傲骨。梅花在严寒刺骨、百花凋零中盛开,它不与百花争艳,独自盛开,常为我国文人雅士所赞美,被视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代表,也一直是我国文人所追求。梅花的五个花瓣还被认为与和平、快乐、顺利、长寿和幸运所对应,这也让表现梅花题材的绘画作品在平民百姓中流传。
  在唐宋之前,花鸟并不是绘画作品的主要题材,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出现过以梅花的题材的绘画作品,但梅花并没有作为单独的绘画题材出现在作品之中。到了宋朝,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文人画的盛行,因梅花所展现的风骨与精神,受到了文人的喜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绘画题材之一,墨梅也在此时诞生了。到明清以后,画梅的艺术家越来越多。
  如今,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飞速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更为广泛。我国画家在考虑中国绘画方向之时难免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对于花鸟画的发展有着两个方向,一部分画家坚持传统,注重推陈出新,另一部分画家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技巧,注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些画家的绘画技巧都有所提高,有的是笔墨方面,有的是构成方面,但他们在绘画梅花题材时,常常过于注重技法的表现,忽视了梅花题材所蕴含的精神。梅花题材在我国古代得以兴盛,其根源是当时文人士大夫以梅花精神比德,他们用梅花题材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愿望。但如今在进行梅花题材创作时,这一点常常被人们忽视,因此,我认为重新审视研究梅花题材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对如今的艺术创作极为重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梅花题材在传统花鸟画中的形成因素和发展状况,第一节论述梅花的象征意义和梅花的自然和人文属性,第二节从宋朝之前,宋朝和元明清三个时间来论述梅花题材在传统花鸟画中的发展状况。第二章第一节论述现代梅花题材画的意境,以金鸿钧和江宏伟为例。第二节论述现代梅花题材画的笔法,以于非闇和俞致贞为例,于非闇笔墨中的虚实、浓淡、方圆都是极为有特点的,俞致贞师从飞闇,画中用笔受到了她练习瘦金体和宋元花鸟的影响。第三节论述现代梅花题材画的构图,在西方绘画技巧传入后,致力于将其与传统的构图形式相结合,陈之佛便是其中一员,他认为接受西方绘画的技法并与传统结合可以给中国画带来新的道路、新的生机。在章法中继承传统并在其之上创新的构图法,以田世光为例,他认为人们可以继承传统但不能拘泥传统,需要在绘画时根据自己所擅长之处对其进行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第四节论述现代梅花题材画的以意赋色,工笔花鸟画中的色彩,尤其是梅花题材因在传统中常常是以墨梅的形式出现的,现代的画家在进行色彩技法研究之时受西方色彩观的影响,注意以色彩变化创造出符合自己心中需要的意境和氛围,以李维红和曹小民的为例。
  本文第三章从作者自身的实践出发,从意境、用笔、构图和以意赋色方面进行分析与反思。最后一章是对梅花题材画的总结和反思。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文学样式,小说通常是由虚构的人物,事件或场所组成,也就是说,并非严格基于历史或事实。每一部小说都会选择特定的角度进行叙述,譬如最简单的两种叙述模式——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这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可能会对小说文本的解读及小说的欣赏效果产生不同影响,读者由此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响也不尽相同。另外,除人称视角外,小说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聚焦”方式来呈现相同的场景片段——譬如可以从故事人
翻译是一项既古老又不断发展创新的人类行为。它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为终极目的,以实现文本意义的再生为根本任务,以译者能动的符号转换活动为主要手段。翻译实践涉及的诸多因素,无论作为广义翻译主体的译者、作者、赞助人、读者,还是影响翻译活动的语言文字、权力话语、伦理观念、文化语境,均与文化记忆息息相关。具体至文学翻译,他者的文化记忆构成翻译主体作用的对象,并在译者个体记忆与译入语文化记忆的双重规约下接受“异
学位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是20世纪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艺术与批评理论研究的紧密融合,努力表明文学文本意义的无限可阐释性,把文本视为“有生命的机体”,并提出了小说的“晶体模式”这一概念。晶体小说是一个结构严密、有秩序的文本系统,同时又具备复杂的自我编制功能。晶体小说结合了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精髓,以有限的形式折射出无限的、
在跨越近半个世纪的翻译实践中,袁可嘉始终将翻译、创作、治学统摄于一体,强调译文语言、形式、内容的整体协调及正、副文本的整体关联,凝结了兼顾宏观与微观的整体翻译思想,推出了对社会、文化、创作有整体效用的译作,因而有必要以“整体性”为线索开展袁可嘉翻译的系统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以及卢卡奇、毛泽东、詹姆逊、泰特勒、卡特福德、费道罗夫、阿皮亚的思想理论,本文尝试建构了整体翻译论,含以下五个要义:翻译
学位
本文通过民族志课堂观察研究方法探讨了越南学生初级汉语课堂互动特点、互动与语言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关系以及自我族群意识如何影响越南学生跨文化沟通倾向。首先,笔者从课堂观察的八节课语料中重点筛选出跟越南学生言语行为互动有关的内容部分,对越南学生与教师互动,包括回应教师提问、回应教师纠错反馈、主动提问、主动发言以及生生互动等项目进行统计、分类、分析与总结出越南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特点;其次从语言认同与文化认同
南近年来发展迅速,其电商也得到快速发展。预计2020年越南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可达100亿美元,平均每人网上消费预计达350美元。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建议,为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国家应制定并健全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基础和政策;注重投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企业的数字技术应用过程提供协助;加强国家供应链与地区供应链的对接力度等。对于电商发展而言,用户口碑、体验价值等都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电商
学位
山水画独立出现的千百年来,建立了健全技法体系。透视方面,北宋画家郭熙及韩拙分别提出了“三远法”,成为解决山水画空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其中,韩拙的“阔远法”,对于全景山水画的章法布局,营造山水画的宏大气势起到了重要作用。“阔远”出自于韩拙《山水纯全集》:“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阔,疏也”“疏,大也”“广,阔也”“大以配天,广以配地”。关于“远”,周积
学位
文章首先是以桂林龙隐岩、龙隐洞石刻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龙隐岩(洞)摩崖石刻的概况、书法发展情况、作者类型、书体、文化价值和对本人书法创作的启发等六个部分介绍其特点,探索桂林龙隐岩(洞)石刻的渊源。龙隐岩(洞)石刻闻名全国,素有“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之称,而桂海碑林的主体就是龙隐岩和龙隐洞。所以龙隐岩(洞)体现出来桂林石刻的精华,并且此地还建了一座博物馆。文章通过对石刻上的文字信息和有关龙隐岩
学位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山水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在隋唐独立成科,主要以自然气象以及山水林石为表现题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影响下,山水画家们进行创作时都会和所描绘物象的地域产生直接联系,山水画作品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深刻地表现物象的地域性特征从而营造意境,状物抒情,以表现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关系,从而把对
学位
清冷与孤独,是美国近现代水彩画艺术中显而易见的艺术特征和美学风格。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艺术逐渐从西欧艺术的影响中脱离开来,开拓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美国绘画在本土艺术探索与形成的过程中,从艺术形象、肌理视觉、光色运用等实践方面进行探索,并结合美国的政治、经济等时代背景,逐步建立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框架,从哈德逊画派忠实于美国自然风光的描绘,到安德鲁·怀斯对故乡题材的眷恋,再到爱德华·霍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