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社会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全面启动。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但是,在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如何抓住课程改革这个核心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就成为该地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任务,这也是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尝试的主要目的。 本论文是作者与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模式,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实物收集等具体方法,与合作教师经过长期努力,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可行的途径。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完全有条件和能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在本研究开展的过程中,我与当地教师进行合作,在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在体现地域性与民族性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把它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进行选择,并以课程方案的形式呈现出来。 2.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而校本课程开发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专业自主意识与能力都会得到加强。 4.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管理体制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因素。学校有了明确的办学理念,就会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系统和学习环境,也就能营造一种大家分担责任和积极追求成功的氛围。 5.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灵活的学习方式、宽泛的社会和实践内容、面向未来、关注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性,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最终能促进学生和谐、均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