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9年1月1日《牛哥的故事:别了!冬天》开始,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的电视电影宣告诞生。电视电影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十年来百合奖金鸡奖的颁奖典礼上,我们总能被乡村题材的电视电影深深感动着。十年间乡村题材的电视电影也塑造了太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他们的生命存在都深深地印刻着这个时代的变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就提到过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哪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统观十年来的乡村题材的电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对于旁观者而言,就是关心中国土地上最基本的问题;作为一个研究者,不仅可以窥见电视电影这一新的艺术样式所具有的共性,包括文本特点,艺术特征等;更重要的是,用形象构建理论,叙事学,符号学等理论分析乡村题材电视电影中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审美特点,因为这些对于同类题材的创作具有实践指导作用。不仅如此,主流媒体控制主流价值观,电视电影无一例外烙上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印记,这使得乡村人物形象的构建具有深层的社会意义。1999-2009年是中国电视电影走过的第一个十年,也正是电视电影尤其是乡村题材电视电影快速发展的十年。它的产量之多,影响甚广,在对其进行梳理的时候,笔者分析了这种特殊题材存在的意义价值以及乡土情结和受众的接受场,并将十年来所获得的乡村印象分成三种类型:走不出藩篱的充满悲天悯人气息的乡村人印象;城市视角下充满隔阂的乡村人印象;新政治话语中享受幸福的乡村人印象。任何文艺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乡村题材的电视电影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形式,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也必定带有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所以在开篇之际,就要点明乡村社会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乡村社会的阶级分层,为下文人物形象的分析做好社会背景的铺垫。同时,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电视电影,它的创意和话题无论是新闻性,时代性还是纪实性,都比较敏捷地抓住了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这种创作作风,显示了投资不过百万的电视电影独立的品格。文章的二、三、四部分具体分析了三种类型的乡村印象并诠释了其相对应的人物形象。是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文章的主体所在。在此过程中,文章主要运用了符号学和叙事学以及形象建构方面的理论具体分析了乡村题材电视电影中每类农民形象所运用的叙事策略以及建构视觉形象的方法。并在论证的过程中引用十年间乡村题材电视电影获奖佳作予以配合分析,丰富了文章的理论举证,更方便了今后类似艺术作品创作的借鉴。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个未尽的思考:未来乡村题材电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又会呈现出哪些新的镜像呢?笔者认为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特别是乡村社会结构日新月异的变化,势必会给影视创作带来新的创作源泉和灵感,而作为记录一个地域母体的电影文化也将会出现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