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革命对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ul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革命具有特殊的属性。其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重塑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文化形态等。这既给传统的社会政治理论带来深刻的影响,更给现实社会政治带来严峻的挑战。  报告将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置于信息全球化及中国崛起的这个大背景下,从研究信息技术革命的特点和趋势入手,分析信息技术革命的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属性,把握信息技术革命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坚持“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着力分析和阐述信息技术革命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挑战和负面影响,并把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如何积极地维护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上面。  信息技术革命对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个极为繁杂的系统工程。报告沿着信息技术革命分别影响国家政治安全构成要素的路径,运用多学科、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将国际与国内、虚拟与现实、技术与社会、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政治、信息技术革命与安全结合起来,详细研究了信息技术革命对国家主权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对政权、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组织的影响等多个方面。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论述了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不断变化,并在动态联系中占据着各自不同的位置,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影响着整个国家社会政治安全系统。为研究信息技术革命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描绘了比较完整的构架。  本报告提出了信息技术革命对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不只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判断。论证了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创造所谓的全球文化为借口,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强加在其他国家头上,以文化上的一致性来压制文化上的差异性,削弱民族国家的文化凝聚力,推行其信息时代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全球侵略,即“软帝国主义”的策略。为我国在应对国外敌对势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决策问题上提供了理论和依据。  研究提出了随着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领域,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各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的论断。阐明了网络恐怖主义已经成为继核武器、高技术常规武器之后的又一种威慑性恐怖力量,并对一国的国家安全、社会政治稳定及国家间关系构成严峻挑战,为有效地防范网络恐怖主义、促进国际反恐合作提供了依据。  报告明确提出,信息技术革命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挑战应分别对待。在应对信息技术革命对我国内舆论冲击的问题上,应采取“疏堵结合”的方针,而疏导的效果往往好于过渡的封堵。政府要利用信息技术革命的广泛传播性,建立顺畅的民意表达渠道,引导民众对政治的有序参与,逐步树立政府公开信息的公信力;建立政府舆论应急处理中心,对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炒作和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政府要及时发布相应的公共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信息技术革命的技术手段恶意攻击我国政治制度、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歪曲丑化我政府型像、发布反动信息等行为要严厉打击和封堵。这些对我国科学治理互联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为了准确认识风沙运动规律、建立风蚀模型,必须对风沙过程进行野外实地监测。鉴于风沙过程的复杂性,目前风蚀监测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监测目的和原理的差异,将现有的主要风蚀监测方法分为风蚀量监测和输沙率监测两大类分别评述。风蚀量监测主要包括集沙盘法,降尘缸法,风蚀盘法,风蚀圈法,示踪法,遥感法,侵蚀针法等;输沙率的监测主要使用集沙仪和沙粒传感器直接测量,采用的仪器有MWAC,BSNE,WITSEG及SEN
期刊
《容斋随笔》是南宋学者洪迈所著的一部史料笔记著作,共有五部74卷,1220则.其中,《随笔》16卷,《续笔》16卷,《三笔》16卷,《四笔》16卷,《五笔》10卷.该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
陈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语长久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诠释不仅数量繁多,且互相抵牾,所以仍有继续讨论厘清的必要.
“不被理解”却想要“被理解”是屈原诗歌的一大主题.屈原在其诗歌中屡次抒发这种矛盾不能解决的苦闷心情.边缘情境是屈原的一种生存常态,虽然他极力地寻找一种“出口”以自
晚清时期,随着小说地位与功用的备受推崇,大量留洋人士加入小说界,这是中国小说现代转型中的一股关键力量,影响深远.本文探讨了这一群体小说语言变革的观念设想与写作实践.就
《穆天子传》的传播与道教、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两晋南北朝时期道士注重援引《穆天子传》中的典故,塑造周穆王寻仙访道形象,将之纳入道教神仙谱系,以此吸引帝王求长生、访仙
中国山水画体现了中国人通过形神兼备、颇富意境的山水、树木表达的個人坚韧、淡泊的内在修养。这款落地灯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的山水画,设计师提取了树的元素和山水画的意境。当灯未亮时,整个落地灯是枯树的形态,同时也可以借助形似简化树枝的灯筒作为临时挂放衣物的小装置;而当亮灯时,其整体造型则像是一株长出枝叶的树,灯光从枝干照射出来,映在墙上,落地灯本身的造型、从灯筒中溢出的光晕和墙面构成了一幅中国画,营造出
期刊
短短大半年时间,由媒介主导的一系列事件构成了“余秀华媒介景观”.它成为诸多话语博弈的场域,其中既有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规训,又有消费主义话语的狂欢;既有公共话语的表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