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加速创新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鼓励科研人员转变观念,把已开发的新知识、新技术或者新发明商业化,我国亦不例外。自2012年以来,相关部门颁布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从资金、科技成果所有权和处置权等方面解决科研人员创业难题,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在此背景下,部分科研人员开始下海创业,如,百济神州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思必驰的联合创始人、上海市“东方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俞凯等。在本文中,将上述曾在或者现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且又创办新企业的科研人员称为学术创业者,将科研人员利用其研究成果创办新企业的行为称为学术创业。和一般创业者相比,科研人员创办的企业往往与其专业密切挂钩,能充分发挥其在专业领域上的优势。通过创业,他们不仅能将个人的技术成果尽快商业化,缓解我国一直存在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而且能充当科研院校和产业发展的桥梁与纽带,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但目前,我国科研人员的创业热情并不高涨。《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发现,只有25.5%的高校科研人员和38.5%的院所科研人员愿意“在自己常规科研项目中,发现好的技术方案获得专利,并设立企业进行产业化”。与此同时,国内理论界对科研人员创业活动的关注也较为滞后,相关研究屈指可数,人们对中国制度背景下科研人员为何从事创业活动的内在动因仍不明确,对“如何才能影响科研人员的创业动机,充分调动其创业热情”的答案更是知之甚少。在上述背景下,本文综合使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法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证分析,从学术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出发,厘清科研人员创业的底层逻辑。其中,学术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也称“学术创业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学术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的心理需要。本研究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情境下科研人员为何从事创业活动,其创业动机是什么?(2)如何对学术创业者的创业动机进行量化?(3)影响学术创业者创业动机的变量组态有哪些?为解决这三个问题,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研究:第一,基于对14名学术创业者进行的每人时长30到120分钟不等的半结构化访谈,和公开网站获得的二手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分析步骤,探索性地构建了学术创业者创业动机的理论模型。结果显示,学术创业动机主要有两大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其中,内在动机包括自我实现动机和身份使命动机,外在动机包括财富动机和独立动机。具体而言:(1)自我实现动机,是指通过完成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事情,证明自己,提升自己,进而实现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动机包括三个方面:挑战自己、证明自己和取得更大的个人成就;(2)身份使命动机,指的是学术创业者因其科研工作者的身份认同而产生的身份一致性动机,具体包括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和通过成果转化为行业/国家/社会发展做贡献。(3)财富动机,是指学术创业者创业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4)独立动机,指的是学术创业者通过创业,使自己暂时或长期独立于当前工作之外。产生独立动机的原因有两个:厌倦当前的工作、处于职业晋升的空窗期。在对学术创业动机进行重新审视的过程中,本文发现学术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可以按照“意识/目标-情境/条件-行为/结果”的逻辑分成三类,分别为基于自我提升的主动型创业、基于身份使命的责任型创业和基于制度逃离的被动型创业。第二,综合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双重逻辑,根据学术创业动机的质性研究结果和已有研究内容,初步设计学术创业动机量表的初始题项。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112份未从事创业活动的科研人员创业动机问卷和120份从事创业活动的科研人员创业动机问卷,分别对学术创业动机量表进行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初始量表进行调整。最终,获得包含3个维度,8个题项的中国制度背景下学术创业动机量表。维度一是内在动机下的自我实现动机,包含三个题项:(1)提升自己,挑战自己;(2)证明自己的能力;(3)取得更大的个人成就。维度二是内在动机下的身份使命动机,包含两个题项:(4)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5)通过成果转化,为行业/国家/社会发展做贡献。维度三是外在动机,包含三个题项:(6)获得经济回报,提高生活质量;(7)缓解/摆脱对当前的工作不满;(8)利用职业晋升空窗期开创其他事业。经过检验证实,本文得到的学术创业动机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第三,基于117个学术创业者的案例资料,选取省级层面对科研人员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科研院校层面对科研人员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和个体层面学术创业者的性别、年龄、学术级别和财务状况指标,探求学术创业动机的影响路径。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的(fs QCA)组态分析结果显示,学术创业动机的影响路径有六个,核心条件有两个。两个核心条件分别为性别和地区制度环境,说明男性和良好的地区制度环境在影响学术创业动机方面的作用较为突出。两个核心条件和若干边缘条件的组态结果显示,以下六类科研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的创业动机:(1)年龄较大且拥有较高学术级别的男性科研人员;(2)年龄较小、学术级别较低且财务状况较差的男性科研人员;(3)处于较为支持科研人员创业的科研院校,学术级别较高、财务状况良好的男性科研人员;(4)处于较为支持科研人员创业的省份,年龄较大、学术级别较高且财务状况良好的科研人员;(5)同时处于科研人员创业支持力度较大的省份和科研人员创业支持力度较小的高校,学术级别较低且财务状况较差的男性科研人员;(6)同时处于科研人员创业支持力度较小的省份和科研人员创业支持力度较大的高校,学术级别较低且财务状况较差的男性科研人员。面向不同类型学术创业动机的组态分析结果显示,各类型学术创业动机的组态分析结果与总创业动机的分析结果相差不大。此外,根据影响学术创业动机六条路径所包含的核心条件和背后隐含的解释逻辑,本文发现六个变量组态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性别主导逻辑下的学术创业动机、制度主导逻辑下的学术创业动机和性别与制度双重逻辑下的学术创业动机。在对不同组态的边缘条件进行分析时,还发现:(1)对于男性科研工作者来说,处于科研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和末期阶段都有可能产生较强的创业动机;(2)在不区分性别的情况下,良好的地区制度环境是影响学术创业动机的核心因素;(3)对于学术级别较低且财务状况较差的男性科研工作者来说,良好的地区制度环境和良好的院校制度环境在影响学术创业动机方面具有替代作用。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在理论层面上,拓展了学术创业动机的研究内容,填补了国内学术创业动机研究的不足。目前,国内针对科研人员创业活动的研究不仅相对稀缺,而且较为分散,不成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学术创业活动的逐步发展,人们对中国制度背景下学术创业者的创业动因及影响因素等问题的探求愈加急迫。对此,本文通过对学术创业者实地访谈和调研,明确了中国制度背景下学术创业动机的内涵,开发了学术创业动机量表,并对影响学术创业动机的变量组合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不仅拓展了国内学术创业者的研究内容,也为后续有关学术创业动机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实践层面上,既为理解学术创业活动的根本动因提供借鉴,又为相关部门激励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在学术资本主义浪潮的推动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激励下,部分科研人员开始下海创业,但到目前为止,实务界和学术界对科研工作者从事学术创业活动的根本动因并不清楚。创业动机作为创业活动的重要驱动力,不仅是区别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关键因素,而且是识别创业过程、理解创业决策的重要起点。本文通过对中国制度背景下学术创业动机的内涵及影响路径进行研究,为实务界和理论界更好的识别潜在学术创业者,理解院校科研工作者的创业选择及创业过程提供借鉴,也为相关部门颁布更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