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篌竹的主要分布区—重庆梁平县为试验区,研究了篌竹出笋—幼竹高生长规律、篌竹生物量结构及竹阔斑块混交经营模式下不同类型篌竹林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为探索篌竹的科学、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篌竹出笋时间始于5月上旬,至5月下旬发笋期结束,历时近一个月。整个出笋过程可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三个阶段,呈偏正态分布。出笋盛期在5月5日~5月13日,这一时段出笋数量占全期出笋量的78.26%,而初期和末期则分别占4.95%和17.18%。篌竹的高生长遵循慢—快—慢规律。篌竹退笋率为71.5%,虫害为退笋最主要原因,占总退笋的61.07%。引起篌竹退笋的主要害虫有竹笋泉蝇和金针虫。2)篌竹各构件单位的生物量大小顺序为:秆(53.53%)>鞭(17.67%)>枝(8.6%)>根(7.98%)>叶(7.77%)>篼(4.44%)。平均含水率大小排列顺序为:叶(54.89%)>枝(44.23%)>秆(43.31%)>篼(37.57%)>竹鞭(36.95)>根(22.21%)。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69.91%,地下部分占30.09%。秆生物量与胸径和全高关系密切,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方程为:地上部分生物量,W1=0.412+0.01D2H+5.813E-5×(D2H)2;秆生物量,W2=0.384+0.004D2H+7.253E-5×(D2H)2;枝生物量:W3=0.072D0.501h0.555;叶生物量:W4=-0.521+0.117D+0.060H-0.025h。3)对两种林分(林分类型Ⅰ:山顶有阔叶林的篌竹林;林分类型Ⅱ:篌竹纯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的研究表明,林分类型Ⅰ相比林分类型Ⅰ,其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总体上比林分类型Ⅱ略大,土壤养分状况包括有机质、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高于林分类型Ⅱ,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也都大于林分类型Ⅱ。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篌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土壤肥力指标综合评价得分值(IFI)的大小排序为:类型Ⅰ上坡(4.75)>类型Ⅰ下坡(1.25)>类型Ⅱ上坡(0.65)>类型Ⅰ中坡(0.58)>类型Ⅱ中坡(-1.73)>类型Ⅱ下坡(-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