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横光利一(1898--1947)是日本20世纪20—30年代新感觉派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一直主张“文学的革命”,以高度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和大胆的文章构造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作为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旗手,他擅长将主观感觉渗入客体表现之中,构建象征性的意识图示。《上海》不仅是“新感觉派”文学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而且也是横光利一新感觉派时期的集大成之作。《上海》是横光利一第一次用长篇小说来构思宏大的主题,在小说中他第一次尝试突破个人感觉的局限来面对异国的政治风云。小说的舞台是横光利一到上海之前第3年,即1925年的上海,背景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民族民主主义运动——五卅运动。在“五卅事件”发生的前夜,《上海》的主人公们纷纷登场。他们拥有不同的国籍,是上海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和各种思想的体现者。作者希望通过笔下的人物对上海这座庞大而复杂的都市做一个全景式的描述。出奇的是小说中对发生在出场人物身上的各种事件并没有明确标注具体的日期,对出场人物生活的上海的描述也没有具体的地点标识。这样的小说的时间和空间的处理,引起日本文学界众多关注。但是都仅限于把小说中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五卅运动以及真实上海地理位置的对照。对于小说是如何运用时空构造和聚焦来完成对上海全景式描述的这一问题的探究,是本论文的论述核心。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叙事学的文学批评理论,对小说中的时间、聚焦和空间的写作手法进行论述。本论文第一章运用叙事学中关于小说时间的理论分析《上海》的时间结构,探究横光利一在《上海》中的时间处理方法。第一节介绍了叙事学文学批评方法,主要以叙事文学的时间介绍为主,并阐明讲该理论运用于《上海》的理由。第二节对《上海》中有关时间的描述的进行梳理,解读小说中没有具体日期标志的故事时间。第三节主要分析了小说的时间构造,试图阐明横光利一对于线性故事时间的多维处理方法。第二章利用叙事学聚焦理论分析《上海》的小说聚焦手法。第一节介绍叙事学聚焦理论,并阐明《上海》中的第三人称非聚焦模式,即全知视角下的第三人称叙事。第二节具体分析了《上海》中第三人称非聚焦模式的叙事特点。非聚焦模式的叙事模式下,叙事者可以自由进入到小说人物的意识中,对其内心活动和心理进行描述。《上海》中对于主人公参木复杂的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描述就是通过这一模式完成的。而非聚焦模式——无所不知的叙事容易使读者产生对叙事者的不信任感。《上海》中对出场人物的形象描述并不是直接通过叙事者进行的,而是经常通过第三者的眼光进行描述的。小说中的主要出场人物参木,竞子和芳秋兰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第三者的转述完成的。因此《上海》中非聚焦模式的全知叙事并没有丧失其可信度。并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证。第三节主要论述了小说中的不定式聚焦,即视角的转换,通过对阿杉这一出场人物进行聚焦分析。第三章主要通过叙事学小说空间理论探讨了《上海》中的小说空间。第一节介绍了本章所使用的叙事学小说空间理论并阐明运用于《上海》的理由。第二节解构小说由点与线构成的小说故事空间,探讨横光利一如何运用空间的手段勾画上世纪30年代殖民地上海的。对于上海空间的描述,小说中虽然出现了很多对同一场景的描写,但是描述都不尽相同。这是源于其通过不同出场人物的眼光进行描述的,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出场人物,心境变化后所看到的空间景象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第三节所论述的问题。由此,本论文使用叙事学文学批评理论,通过对小说时间、聚焦以及空间的分析探讨《上海》在小说结构和叙事方面的特点,以此窥探横光利一独特的小说写作策略,从而揭示其小说创作方面的魅力。